限电,成为这个秋天中国持续时间最长是吊车出租的热门话题。孟晚舟归国,昙花一现;限电,今天,话题热度才到一个小高峰。
极端是吊车出租的事情发生了:沈阳红绿灯不亮,造成严重拥堵;吉林,水务公司通告说,随时停电停水还不通知;辽阳,一家铸铁公司因限电,排风系统停运,导致23人煤气中毒紧急就医。
限电在全国已经呈现出蔓延之势:从南到北,多省宣布限电。先是云南,再是广东,绕道西北,又到东北。下一个是谁?
这波限电,引爆点是发改委是吊车出租的一纸文件:《2021年上半年各地区能耗双控目标完成情况晴雨表》(相关阅读链接:一级预警:9个省(区)上半年能耗强度亮红灯)。
文件对9个省、区直接点名,指出青海、宁夏、广西、广东、福建、新疆、云南、陕西、江苏9地上半年能耗强度同比不降反升。
于是,上半年没完成指标的省份地区,像极了暑假最后一天的小学生,开始“狂补作业”。
说白了,这波限电的阳谋就是:限制高能耗产业。
9月16日,发改委《完善能源消费强度和总量双控制度方案》出炉,政策再加码(相关阅读链接:发改委动真格,严控“两高”项目)。
《方案》强调,对考核结果为超额完成的地区通报表扬,并给予一定奖励;对未完成能耗强度降低基本目标的地区通报批评,要求限期整改;对进度严重滞后、工作不力的地区,有关方面按规定对其相关负责人实行问责处理。
涉及到官帽子、官位子,在此背景下,各省对高耗能产业进行压减。一些省份面临着严峻的能耗双控压力,开始采取限电、限产等见效最快的措施。有些地区的企业、工厂拉闸限电,甚至“开三停四”变成了“开二停五”。
这是一句正确的废话:拉闸限电,最主要的原因,还是电力紧张。
在我国,发电的主力军为火电,其次是水电。统计表明,中国电力构成中,火电超过一半,水电也是两位数,而这合计,达到73.4%。
《中国电力供需分析报告 2021》显示,截至到2020年末,全国装机容量结构中:火电占比56.6%,其中燃煤发电占比49.1%;水电占比16.8%;核电占比2.3%;风电占比12.8%;太阳能占比11.5%
不是还有新能源发电吗?光伏、风电……等等。然并卵:一是规模小,二是间歇性不稳定,短期内不解近渴。电力又不像石油、天然气那样可以长期大量进行储能,综合下来,只能是从供给侧找原因。
进退两难的煤电企业,目前正处于“发一度电,赔一毛钱”的境地。前有11家燃煤发电企业联名请示,由于成本与电价出现倒挂,请求重新签订合同(相关阅读链接:煤价不降、电价不涨,11家发电企业撑不住了!);后有不断上涨的煤炭价格,同比上涨近一倍,库存也到了近5年的最低点。
9月24日由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发布的中国沿海电煤采购价格指数(CECI)显示,9月16日-9月23日的一周里,动力煤价格已经达到1086元/吨(热值为5500大卡),同比上涨近一倍,较年初上涨56.26%。
受全国性煤炭紧缺、煤价高企、煤电价格倒挂影响,目前绝大多数省份出现供电紧张局面。
再看水电——今年的雨都下到了北方。郑州暴雨成灾,北京直到昨天,还淫雨霏霏。
一向以水电闻名的云南省,从2019年就开始连续出现旱情。云南全省河道年平均来水量与多年同期均值相比偏少25%,为近5年来同期第二少。昆明主城区重点集中式饮用水源地之一清水海水库存,水位已大幅下降,接近“死库容”,自家喝水都出现了危机,发电恐更有困难。
三峡电站,年发电量1000亿千瓦时,但它的主要功能,还是用来防洪。何况这个年发电量只占1-8月全社会用电量5%左右(公开数据显示:2021年1-8月,全社会用电量累计54704亿千瓦时),电力缺口依然很大。
疫情下,中国再次成为世界工厂。中国企业出口订单暴增,以至运力不够,社会用电量环比大幅增加。8月12日,国家能源局发布7月份全社会用电量达到7758亿千瓦时,环比增逾700亿千瓦时。
加工产品,就需要原材料,就需要能源。于是,各类大宗商品暴涨。举凡石油、铜铝、煤炭,等等,今年都涨了个嗨。
有人说这是美国的阴谋:大幅印刷钞票,拉涨大宗商品,挤压中国作为世界工厂的加工利润。
所以,为了不让美国获取更多利益,必须得限电:不加工或者少加工。这样做,一箭多雕:一是压下大宗商品价格,二是降低了能耗,三还避免通货膨胀传递到国内——现在百姓的消费量在下降,如果真的下游产品涨价,就真的是“地主家也没有余粮”了。
阴谋论姑且听听,算是限电影响中的一笑耳。毕竟国家要调控出口可以有很多办法。但限电,已经开始影响中国经济、百姓生活。
媒体已经开始描写限电下的企业众生相,有点可怜兮兮。
“在广东省能源局和广东电网联合发布的《致广东省电力用户有序用电、节约用电倡议书》中,就明确提出了“要求全省各级党政机关、事业单位率先垂范,带头践行绿色节能办公。……空调制冷温度设置不低于26℃,空调运行期间保持门窗关闭,非工作时段空调等办公设备电源处于关闭状态。……办公场所3层楼及以下停止使用电梯。”
一批A股上市公司受到波及。今天股市普跌:上午,沪市上涨家数272家,下跌家数1397家,举凡加工制造业、化工业这些用能大户,都被资本用脚投了票。有企业不得不盘中紧急公告:俺还没有受到限电影响。
有人开玩笑:现在还有不用电的行业吗?
答案是:吹牛皮,外加喝酒——今天上午茅台大涨,甚至一度涨停。当然了,酒喝多了还要吃药:医药行业也不错。
这影响,已经传导到亿万百姓。要知道,中国股市上,韭菜有1.9亿!虽然家里的灯还亮着,股市却提前让他们关灯吃泡面了。
也有媒体开始质疑在经济稍稍好转、企业加足马力的生产旺季,居然运动式一刀切限电。
平时不作为,临近考核搞层层加码、玩命突击;平时高喊“绿色发展”口号,实际工作中却一再追逐短期效益,这暴露出一些地方对新发展理念的认识偏差,对绿色低碳转型的谋划不积极。早早就看见红灯,非要等冲线时猛踩刹车,考虑过乘客感受吗?(人民日报)
造成种种不良后果的,并非是能耗双控政策本身,而在于实际执行方式。(中国能源报)
各地前瞻性和灵活性严重不在线,又通过限电展现了一次。
高层早在7月30日就开会、警告:要坚持全国一盘棋,纠正运动式“减碳”,先立后破,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做好电力迎峰度夏保障工作。
事实上,这波用电高潮或者可能的限电,已早有预兆。
今年年初遭遇的寒冷天气,外加工业快速恢复增长,不仅让东南地区开始限电、错峰,连内蒙古、陕西这种传统意义上的“能源大省”也出现了电力缺口。
再往前,疫情还未来时的2019年6月,电规总院连续举办了几场报告会,发布了全功电力供需形势分析(2019-2021)》,指出:
在目前已明确的跨省区输电通道实现满送前提下,若不及时考虑增加电源供给,则全国大部分省去未来三来电力供需形势将全面趋紧。因此,全国16个省份需要增加电源供给,及时启动一批火电项目前期工作。华东、华中及南方等区域需研究进一步扩大外来电规模。
年纪稍微大一点的人,最近常说,“上一次拉闸限电还是十几年前。”那时的电荒还创造出一句广告词:今年过节不送礼,送礼就送发电机。
十几年后的这次限电,还要持续到什么时候?
秋天已经来了,冬天也就不远了。取暖季就在眼前。储备不多的煤炭和天然气还要保证居民取暖。种种迹象表明,这波限电,可能真的会像吉林市新北水务有限公司那被删了的公告中所说:将持续到明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