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服热线:18690507177

中铁十局集团中铁十局项目关键岗位人才系统化培训步入“快车道”

2021-09-25 21:23:03浏览:1631 来源:吊车   
核心摘要:中铁十局项目关键岗位人才系统化培训步入“快车道”

2020年,为加快施工生产一线紧缺人才培养,中铁十局各单位以课程资源建设、系统化培训为重要抓手,用一年是二手吊车的时间搭建了项目五部两室岗位课程体系,并选拔了626名一线项目“五部两室”人员进行为期一年是二手吊车的系统化培训。截至日前,共计539人考核合格,87人被提拔为项目“五部两室”部长,322人纳入项目“五部两室”部长后备人才库。


以提高培训针对性为导向

抓好课程资源建设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课程资源是做好员工培训工作是二手吊车的重要“粮草”。

2020年3月,为提高培训的系统性、针对性,中铁十局培训管理中心组织各单位启动了项目关键岗位专业课程模块化开发工作。各单位按照“分工合作、共同开发、优势互补、共建共享”的原则,分头开发项目“五部两室”岗位专业课程。

▲各公司组织课程开发。


一年来,经过开发、评审、试讲、完善、入库,目前已初步搭建完成“横向分模块、纵向分层级”的项目“五部两室”岗位课程体系。

▲一公司培训项目运营手册


以一公司为例,纵向上将项目“五部两室”分层划分为16个岗位,再横向按照每个岗位工作内容划分模块。如项目工程技术部长课程体系,包含了前期策划、施组及方案管理、工程数量管理、施工过程管控、收尾管理等7个模块。

▲“横向分模块、纵向分层级”的课程体系。


为避免课程缺乏针对性、不接地气,各单位在培训管理中心的组织下,前后做了两次工作任务分析,厘清岗位工作任务逻辑,聚焦关键环节做知识点梳理,最终形成了更贴合岗位实际的学习任务清单。

现在,项目一线员工可以通过掌上学院进入自身岗位专栏,按工作模块学习、练习、测试,从而更系统地夯实业务基础,有针对性地提升专业能力。

▲投资公司开展案例研讨。


日前,各单位还在继续搭配考试题库和管理类、素养类课程,并计划复制这种“体系化”开发模式,择机启动项目领导班子培训课程开发和课程体系搭建,为接下来开展系统有效的岗位资格认证做好系统的课程资源储备。

▲三建公司考试星系统。


以快速培养项目紧缺人才为目标

开展系统化培训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作为人才培养重要环节的培训工作,更需要突出前瞻性和预见性。

2020年8月,培训管理中心组织各单位紧缺人才盘点,充分调研公司业务系统、一线项目需求,最终,13家单位共立项22个培训项目,选拔626名有较好潜质的员工作为培训对象,进行了为期一年的系统化培训。

▲四公司开展岗位辅导教学。


系统化培训与普通培训班的最大区别在于其“项目式运营”和“组合式培训”。集团公司组织13家单位研讨思路,从谁来学、学什么、怎么学、如何考核四个方面精心设计,通过嵌入集中培训、自学、观摩参访、岗位实操、轮岗实习、导师带徒等培训形式,打出“组合拳”,提高培训实战性,力争快速提升学员岗位胜任力。

▲七公司开展实地导师带徒。


目前,为期一年的系统化培训已经结项,集团公司组织了评审和表彰,并要求各单位将系统化培训方式及优秀的系统化培训运营经验复制推广到其他岗位。

▲城轨公司组织现场观摩学习。

以创新培训机制为驱动

强化人才队伍建设


食之尽其材,策之以其道。除了为一线员工搭建系统的培训课程体系以外,三建公司实施了员工培训考试与季度绩效挂钩制度;二公司制定了员工培训学习年度积分制度;城轨公司试点项目关键岗位人员资格认证。

▲建筑公司开展集中培训。


投入充足的培养资源,设计科学的成长赛道,实施有效的激励机制,很多员工都可以迈入“千里马”行列。

▲城轨公司组织经验交流会。


一年来,各单位从以往只通过三五天培训班进行知识技能的“单点”灌输,到如今从培训机制上强化顶层设计,更加注重项目员工的“系统化”培养,如搭建课程体系,设计成长路径,将学习成绩纳入考核管理范畴等等,这些探索和实践有效提高了员工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能,同时也标志着各单位项目关键岗位人才培训工作步入了“快车道”。

▲八公司启动轮岗实习。


当前,各单位在培训资源建设、系统化培训、创新培训机制方面仍在持续发力,并做好复盘总结和进一步优化,力争在一年内将系统化培训模式推广至其他岗位,加快后备人才培养,不断提高培训成效,更好地服务于企业快速发展。

▲四公司组织实操演练。




王云鹏      凤  
责编崔   佳
主办中铁十局党建工作部

吊车圈    吊车群

        吊车圈               扫码加入千人吊车群


(责任编辑:吊车出租)
下一篇:

【中铁五局贵州公司资讯】【渝昆先锋】“地下火龙”中的坚守与突破

上一篇:

央视 | 践行可持续理念 杭州之江路改造串联山水、还绿于民

  • 信息二维码

    手机看新闻

  • 分享到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