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服热线:18690507177

中国海装敢创新 敢不凡——记中国海装“三亮三比三评”优秀之星文茂诗

2021-09-15 19:11:25浏览:822 来源:吊车   
核心摘要:敢创新 敢不凡——记中国海装“三亮三比三评”优秀之星文茂诗


从华北电力大学

风能与动力工程专业毕业

进入

他是企业第一批专业对吊车出租

风电研发人员

在风电机组载荷仿真是吊车出租的岗位上

他结合自己是吊车出租的专业所学

想创新 敢创新 善创新

为企业一款款新机型的诞生

把好了关键而重要的一关


 

与载荷打了十年交道

他从不知厌倦

从不觉枯燥

反而为突破

一个个认知层面的障碍

找到一个个最好的载荷结果

而兴奋着、奔跑着

他就是

中国船舶集团海装风电股份有限公司

(以下简称“”)

“三亮三比三评”优秀之星获得者

研究院仿真与前沿技术研究所所长文茂诗


自主创新 解决痛点
2011年6月,文茂诗入职,在干了半年传动链设计工作后,他进入载荷仿真岗位,这一干就是十年。


“以前我们做一套载荷,至少要个把月,还要加班加点。”干上载荷没多久,文茂诗凭借着自己的专业优势,围绕载荷仿真软件Bladed使用中操作工序极长、操作出错难检查、设置细节难管控等痛点,果断对其进行了二次开发,2012年便完成了初代工况生成器开发,并迅速在组内普及,解决了仿真中这一大痛点。
 
根据载荷工作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文茂诗和团队成员还持续不断对其改进创新,独立完成了集工况生成、载荷计算、后处理为一体的一键式载荷仿真平台的开发,革命性地提升了载荷工程师的工作效率,将工作周期从1个月缩减至3天,将载荷仿真计算效率提升20倍,同时杜绝了人为出错的设计风险,更加快速精准完成机组设计及载荷优化工作,成为了载荷团队高效、高质量完成繁重机型设计任务的“杀手锏”。



“今年在这个平台上,我们还给叶片开发做了一个接口,将以前需要1-2周的叶片结构迭代计算压缩到2个小时左右,并实现全程自动化,自动计算、自动将结果回传给对方。”谈及这个平台的新进展,文茂诗讲到,未来该平台还将对塔筒、基础开放接口,从而全面提升新机型开发的速度和设计质量。

敢破敢立 突围僵局
 2015年,文茂诗接到设计全球风轮直径最大且经济性优的5MW海上风电机组的项目任务。载荷是当时设计的关键,面对风轮直径增加20m,机组总体载荷增加50%,原有平台无法承受,若找不到更好的方案就只能将叶片减短,项目一时陷入僵局。


面对这一巨大挑战,文茂诗大胆创新,他从陆上机组设计中汲取载荷规律,提出了载荷外推方法确定了合理的载荷范围,找到了当前设计与经验上的差距,提出了叶片--转速匹配准则,平衡了性能与弯矩载荷,实现了合理降载,从而一举打破了僵局,最终在5MW整机平台基本不变的条件下实现了171m风轮直径的成功升级,硬核助力了H171-5MW的闪耀诞生。文茂诗提出的叶片--转速匹配准则也成为后续所有机型开发的重要准则。

H171-5MW一经推出,就大放异彩,创造了三类海上风区3957小时的世界纪录,荣获风能协会“2018年度最佳机型”,被集团公司评为科技进步二等奖,为持续保持该机型优势,升功率势在必行。为此,文茂诗又创新性地提出了转速保持等降载技术集群,解决了升功率带来的高载荷问题,在传动系统以外部件基本不变的前提下完成了H171-5MW到H171-6.2MW的功率提升,功率增幅高达24%,整机单位千瓦成本降低约17%,同时开创了升功率技术路线的先河。

勇于探索 打破瓶颈
随着海上风电的蓬勃发展,风电行业掀起了大兆瓦之战,为持续保持企业在海上风电领域的领先优势,也启动了10MW级海上风电机组研制项目,文茂诗作为主管设计师,带领团队探索功率等级与风轮直径等关键型号参数的取值。


10MW级,这个在当时连5MW装机都不多的年代,俨然领先国内一大步,而更夸张的是10MW功率等级理想的风轮直径竟高达210m,直逼当时在研的全球领先水平。10MW-H210的组合是否过于超前?是否先用短叶片进行设计?就连项目组内部都存在较多疑虑,推进阻力很大。与此同时,叶片迭代也出现了问题,为了尽可能降低碳纤用量,选用的低尖速比设计,导致极限风速下叶根载荷超过了设计瓶颈。
               

文茂诗带领团队顶着压力,本着对技术的坚持,探索着改进了叶片迭代路径,打破了“载荷大——提高叶片强度——载荷更大”的叶片迭代恶性循环,解决了叶根载荷瓶颈问题,并以此为契机以产品竞争力为根本需求组织论证材料,最终为产品型号确定为H210-10MW提供了坚实保障。该款机组创造了国内风轮直径最大、全球单位千瓦扫风面积最高的10MW级别海上风电机组纪录,将于近期下线,并在下半年完成吊装,这将为大兆瓦机组产业化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改进的叶片迭代路径的设计理念也为现在开发的一批新机型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工作10年来,文茂诗就这样一直奋斗在风电机组开发的第一线,他敢于创新、勇于探索、善于实干,带领团队攻克了浮式风电一体化载荷仿真、尾流仿真、抗台、降载技术等一个个“山头和堡垒”,他申请发明专利十余项、软件著作权六项,牵头编制《固定式海上风力发电机组设计要求》国家标准。


前路漫漫

追风不止

乘着“3060”双碳目标的绿色东风

文茂诗将带领团队

继续奋力前行

开拓创新

为高质量发展

贡献更多智慧与力量









吊车圈    吊车群

        吊车圈               扫码加入千人吊车群


(责任编辑:吊车出租)
下一篇:

【三局建筑】工程人的节日|立秋,开启一场收获之旅!

上一篇:

海上风电网中国海装8MW平台首台机组下线

  • 信息二维码

    手机看新闻

  • 分享到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