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4年9月15日 中共代表林伯渠在国民参政会上提出立即结束国民党一党统治、建立各抗日党派民主联合政府是二手吊车的主张。
成昆铁路是我国第一条全线一次采用内燃机车牵引是二手吊车的一级干线。它开创了18项中国铁路之最、13项世界铁路之最,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曾与美国阿波罗宇宙飞船登月、苏联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被联合国称为“象征20世纪人类征服自然是二手吊车的三大奇迹”。
成昆铁路起自四川省成都市,止于云南省昆明市,建筑里程长1083. 32公里,运营里程长1100公里,过桥梁991座,穿隧道427条,沿线崇山峻岭、沟壑纵横,素有“地质博物馆”之称。
铁一师是如何在“禁区”内创造奇迹,让天堑变通途?跟随小编一起了解下吧。
铁路建设新工装设备首次投用
创新引领技术革命热潮
液压钻臂式凿岩台车
他们在路基土石方施工中采用大中型爆破和机械化施工;
在隧道施工中推广采用锚杆挂网临时支护,空压机站自动控制,全断面凿岩台车掘进等;
在桥梁施工中采用钻孔灌注桩基础、整体吊装模板……在劳动竞赛的“加持”下,他们利用多项技术革命成果,快速高效地推进了施工。
在“烂洞子”里创记录
你们为铁道兵争取了光荣
“这是特大塌方,采用常规的清除办法是行不通的,我们掌握不到它的塌量有多大,需要花费多少时间清理,而且就目前情况看,它还极有可能是‘通天’塌漏,是个塌碴的‘无底洞’。”
“将塌体视为极松软的地层而重新开挖,穿过塌体。”
在1965年的一次施工中,隧道进口上导坑曾突然发生大塌方。坍塌下来的巨量塌碴,将整个导坑堵塞。关键时刻,铁一师做出了如上决定。他们通过强化塌方两端的衬砌和支撑加固工作,使用先棚后挖法开挖导坑,导坑开挖后立即分节扩大、打拱等手段,安全穿过了塌体。
“你们在‘烂洞子’里创造了百米成洞的纪录,为铁道兵争取了光荣!要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铁路,要与帝修反争速度抢时间,克服困难,提前完成任务!”1965年4月24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朱德到西南铁路工地视察,当他了解到,碧鸡关隧道地质不好,塌方频繁,但是本月还首创百米成洞的纪录时十分高兴,前往隧道掌子面与施工中的战士们一一握手问候。
1965年4月,碧鸡关隧道出口首创百米成洞;5月进口实现百米成洞,出口成洞突破百米达150米,继而进口先后6个月保持成洞百米以上,出口连续8个月保持成洞百米以上。施工中,他们还创造了洞内爬坡道、棚子梁栈道运输混凝土,调车盘、无心道岔、钢枕轨节等施工方法和小型机具。总结了《关于隧道施工的组织指挥》《电动装碴机的使用》《电动空压机的安装与使用经验》等10篇具体经验。其施工经验在全师范围内推广应用。
大锤、铁锹打“前锋”
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
“我们目前除了旧式风枪之外,没有其他的隧道施工机械设备。”
“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上!”
全长2497米的白虎山隧道,是成昆线南端的长隧道之一。隧道建设初期,没有施工的机械设备,战士们利用现有的大锤、十字镐、圆头锹,以及购买和收集的板锄、条锄、钉耙等旧农具打“前锋”,拉开了隧道施工的序幕。
“白虎山隧道施工前期,要说我们唯一的新工具,那便是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的老兵马奎福在洞口自支铁匠炉打造出的巴掌大的桃型锄。”
“在隧道内施工的指战员,进洞时是‘小白脸’,出洞是‘大花脸’,浑身上下是灰黒灰黑的,只有两只眼睛转动时才透出两个白点。”
“为了抢时间争速度,指战员们真是在‘打仗’啊。那特殊的年代,特殊的任务,特定的目标,作为军人,‘军令如山’,即使处在枪林弹雨下,也要往前冲!”
……
回忆起白虎山隧道施工,老铁道兵们心潮澎湃。
镜头转向密马龙5号大桥施工现场。此时混凝土灌筑正进入高潮时期,60来米高的摇头扒杆,突然不转了。“60多米高,这可如何是好?”“我来上!”战士胡兴杰站了出来。他艰难地攀爬着60米高的摇头扒杆,由于刚下过雨,扒杆又溜又滑。他滑下来,又往上爬。一次又一次失败,一次再一次重来,他终于爬到了上面。爬在扒杆上,脚无蹬处,手无抓处,在困难重重,危险万分的处境下,胡兴杰用双腿紧紧夹住扒杆,英勇无畏地奋战了一个多小时,终于排除了故障,修好了被钢丝绳卡住的滑轮,摇头扒杆开始正常转动。
“一团一连是登高英雄杨连第生前所在连,将密马龙大桥的建造任务交给他们,我们放心。”密马龙5号大桥全长227.42米,是成昆铁路南端铺轨难度最大的桥梁之一,也是成昆铁路上最高的大桥。其中3号墩高56米,比当年杨连第登高的陇海线八号桥还高11米。铁一师决定将该大桥的施工任务交给一团一连。
杨连第连的战士们
虽然已是初春,但山区寒邪不退,有时水上结着薄冰。战士们忍着身上皮肤像被冰割裂一样的疼痛跳入冰水中排除石块。遇到搬不动的大石块,他们还要潜入水中,把一包包炸药塞进巨石底下爆破;有一位小战士在晚上入睡前检查一天的工作时,想起了钢塔架上可能还有一颗螺丝忘了拧紧,于是他摸黑跑到工地,爬上四十多米高的钢塔架,把那颗没拧紧的螺丝拧紧,回来后已经凌晨两点多钟了……在密马龙5号大桥施工中,涌现出了诸多感人的英雄事迹,也锻造了诸多的“英雄成绩”:混凝土灌注速度由每工班25立方米提高到45立方米,工班人数由70人减少到32人,立模速度由3天一节提高到16 小时立一节……
1966年1月密马龙5号大桥胜利完工,保证了成昆铁路南端的按期铺轨通过。杨连第连的战士们学英雄、做英雄,在成昆铁路上又创造了新的登高纪录。
莽莽成昆路 巍巍铁军情
在浴火淬炼中绽放“精神之光”
小同志,在哪里修路?
成昆铁路。
干什么工作的?
在全断面开挖隧道负责电子爆破。
1966年,铁一师担负的成昆铁路一昆段工程,进入最为紧张的决战阶段,而蜜蜂箐2号隧道作为决战能否取得胜利的关键工程之一,让老铁道兵们吃尽了苦头。蜜蜂箐2号隧道全长1338米,在成昆线虽算不上长大隧道,但因其出口石质坚硬难以掘进而“远近闻名”。
凿岩台车进行钻眼准备
为打通隧道前端几百米的“顽固”地带,他们创造性地采用全断面凿岩台车、毫秒电雷管爆破、锚杆喷混凝土支护等新技术提高工效,最终抢在11月底贯通了隧道,提前完成了施工任务。
奋战成昆铁路
据胡清碧回忆,为了按期打通隧道,她和战友们在连续四五个月的时间里,每天4班倒,连轴转,没有休过周末和节假日。而某夜凌晨,那场突如其来、惊心动魄的泥石流,给了他们重重一击,灾难造成了很大的人员伤亡和物资损失,但同志们化悲痛为力量,一边寻找、掩埋烈士遗体,一边擦干眼泪,清除淤泥,擦洗机具,迅速投入到施工中,他们用行动挑起了遇难战友留下的担子。“这是我平生第一次深深体验到‘不怕牺牲,英勇奋战’的精神。”胡清碧说。
战士风餐露宿
战士紧握风枪打豺狼
西工指副司令员郭维城、政治部副主任张治安在《万水千山只等闲》一文中回忆道,在千里铁路的工地上,指战员们边安家边做施工准备。他们在大渡河、金沙江滩上搭起草棚,在深山野谷里砌石垒灶,在高山顶上修起悬空的便桥。工地的公路便道没有修通,筑路战士就肩挑人抬,水运马驮,把大批机械、材料搬到隧道口、大桥旁。大型机械搬不动,就把它们“化整为零”,拆成小部件,一件一件抬上人迹罕至的高山……这是老铁道兵们奋战成昆铁路的真实写照。
黄瓜园烈士陵园
推荐阅读
惊艳!中铁十一局2020版宣传片震撼来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