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资本论》由中信出版集团出版发行,此书是一部原创性是吊车的经济学著作。书中一些理论创新成果,对关注经济发展和能源问题是吊车的研究者、企业家、政策制定者以及普通读者都具有参考价值。
原国家电监会副主席、国家能源局原副局长王禹民在本书“序”中提到:
作者提出了能源资本是吊车的双因子干涉理论,运用驱动因子和约束因子来解释经济增长和生态环境污染的内在机制,可谓抓住了事物的本质特征。尤其使人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受到气象学和混沌学中蝴蝶效应这个概念的启发,提出了叠加蝴蝶效应和逆蝴蝶效应的概念,用以分别解释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和恢复生态环境的内在机制,不仅新颖,而且非常有说服力。
另外,作者就能源资本与经济增长、生态环境、技术创新、军事力量和大国博弈五个领域的关联性,借用物理学、经济学、气象学、生物学和管理学等学科的概念,提出了能源资本与相关领域的干涉效应、蝴蝶效应、乘数效应、跃迁效应和杠杆效应等概念,这是对“能源”和“资本”进行组合研究之后得出的新结论,反映了作者深厚的理论功底、广博的知识结构和独特的思想方法。只有这些因素的有机结合,才能得到新颖的研究结果。从这部著作及其两位作者的身上,我有一个很深的感受,就是搞学术研究的人,要在知识广博的基础上达到“精”和“专”。
此处节选《能源资本论》中“能源资本对大国博弈的杠杆效应(三)”的部分内容,以飨读者!
能源资本对大国博弈的杠杆效应(三)
殷雄 谭建生
当今世界能源大国博弈中的“春秋战国”
能源大国的含义,就是要么是能源生产大国,要么是能源消费大国。如果两者兼而有之,那就是能源强国。当今世界的能源大国和能源强国的博弈形势异常复杂,其中最能够对国际能源市场的演变产生杠杆效应的就是“四国演义”。
美国:后起之秀。
2015年12月18日,美国解除了长达40年的原油出口禁令。这意味着时隔40年后,美国的原油将重返国际市场。从国际能源战略全局以及长期来看,禁令的解除还是释放了一个信号,即石油资源配置的市场化和国际化程度会日益加强。2016年5月10日,美国首次向日本出口30万桶原油,开始布局亚洲市场,以削减中东地区对日本出口原油的市场份额。美国大量原油的涌入,严重威胁到欧佩克对原油市场的控制权,国际能源格局的深刻调整正在进行中。
2018年5月23日,美国石英财经网站报道,美国能源信息局表示,美国的油气产量逐渐甩开沙特和俄罗斯。美国的油气烃类能源产量连续第七年位列世界首位,“今后数十年美国是无可置疑的全球头号油气生产国”。俄罗斯和沙特为了推高能源价格而进行限产,然而在美国,技术的进步降低了开采成本,昔日无利可图的大量新探烃类资源因此得以开发。2017年,美国的能源产量相当于日均3000万桶,创下历史新高,把俄罗斯和沙特等主产国远远甩在身后。美国在2009年把俄罗斯挤下天然气头号生产国的宝座,2013年又在石油烃类化合物产量上超过沙特。从2008年到现在,美国的油气产量已经飙升近60%。新的压裂开采技术让美国找到很多低成本的页岩油气开采办法;另一方面油气消费量却稳步不前。因此,美国一方面能源自给自足的比例上升,另一方面需要进口的能源主要靠加拿大解决(占40%)。现在,美国平均每天从波斯湾进口的石油仅有174万桶,占每日进口总量约17%。
俄罗斯:困兽犹斗。
俄罗斯50%以上的财政收入来源于油气的出口。油价下跌加速了卢布的贬值,导致严重的通货膨胀,对俄罗斯的经济造成巨大的威胁。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计,如果国际石油平均价格为50美元/桶,俄罗斯经济将下降0.6%。
中国海关总署数据显示,2014年沙特向中国输出原油总量为4967万吨,其次是安哥拉的4065万吨,第三是俄罗斯的3311万吨。2015年5、9、11、12月四个月里超越沙特,成为中国第一大原油进口国,全年对华出口4243万吨,同比增长28%,仅次于沙特的5055万吨(仅增长了1.78%)。这主要基于两个原因:一是俄罗斯以人民币结算的方式向中国出口;二是沙特采取了不同的原油出口政策,上调了供应亚洲的石油官方价格。
为摆脱美元的影响,俄罗斯打算制定本国石油的价格。美元的持续走强对油价形成打压,而卢布贬值与石油价格下跌并行。2014年初,1美元兑换30卢布;2015年,基本停留在1美元兑换60卢布左右。回顾上世纪80年代初,美国与沙特操纵石油价格,使严重依赖油气出口的苏联经济陷入全面困境,最终于1991年解体。为避免历史再次重演,俄罗斯对于金融困境提前做了准备。一是自2015年起以前进入国家储备基金的石油出口收入,也将用于预算收入,旨在减少近年预算赤字。二是为本国生产的石油定价,包括创造一个独立的石油交易平台、制定自己的原油基准以及用卢布交易石油,通过把定价机制与布伦特基准脱离,以增加来自乌拉尔原油的收入。
沙特:誓死守擂。
沙特外汇储备为全球第二,为击垮美国页岩油等市场竞争者,不惜持续地耗费外汇储备以支持其低油价战略。截止2015年底,沙特的外汇储备由一年前的7320亿美元降至6119亿美元,创下四年来的新低。2015年,沙特石油收入锐减六成至1180亿美元,从而造成了980亿美元的财政赤字。加拿大大幅挤出沙特出口至美国原油份额,俄罗斯月度产量频繁超越沙特成为中国第一大石油进口国。2016年4月,伊拉克超越沙特成为印度最大石油进口国。伊朗解禁后与沙特力争亚洲市场,在美国退出伊朗核协议并加强对伊朗的制裁之后,前景又变得扑朔迷离了。
中国:群雄逐鹿。
一直以来,中东是中国原油进口的主要来源。在国际需求持续低迷的背景下,俄罗斯、沙特、加拿大、伊朗等出口大国加大了对中国的争取力度,俄罗斯表现最为突出。2015年全年,俄罗斯对中国出口原油4243万吨,同比增长28%,仅次于沙特的5055万吨。2016年3月和4月,俄罗斯出口中国的原油量再次超过沙特。据俄罗斯联邦海关局统计,近10年来,俄罗斯年对华石油出口量增长了3.5倍,达到5260万吨,石油产品供应增长了1倍,达630万吨。同时,俄罗斯开始接受人民币作为购买石油付款的方式。中国是加拿大第三大石油出口目的地。随着对伊朗制裁的解除,伊朗希望在中国有更多的份额。自2015年6月,中国已经成为伊朗最大的石油出口国。
1993年,中国首次成为石油净进口国;2009年,中国原油进口依存度首次突破国际公认的50%警戒线;2010年,中国进口原油2.39亿吨,同比增长17.5%;2011年,中国原油对外依存度达55.2%,首次超越美国的53.5%;2015年,中国原油对外依存度首次突破60%;2017年,中国原油对外依存度达到68%。中国石油消费需求的飞速增长,在一定程度上刺激和推动了产油国供应能力的提高。尽管中国石油消费放缓,但仍超过GDP的增速。中国石油集团经济研究院预计,2020年,中国石油消费总量将达到6亿吨左右;2030年,中国石油对外依存度达到80%。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中国石油需求将保持2—3%的较低速增长。因此,中国仍旧是各国争夺的主战场。
在上述的“四国演义”中,四国的角色发生了极大的转换。以沙特为首的欧佩克国家不再“减产保价”,但这个策略至今仍不见效。以沙特、美国、俄罗斯为主的产油国陷入了“囚徒困境”,多哈谈判未果,纷纷增产。短期内,中国仍然是石油需求的主要贡献者。在低油价下,中国放开了进口原油使用权和原油进口权,开启了上海原油期货市场,并大幅增加了石油战略储备。长期来看,中国在全球石油需求市场上扮演的角色将由主线向配角转变,并将逐渐被崛起的新兴市场印度所慢慢取代。伊朗、俄罗斯先后开始使用人民币作为购买石油付款方式,这有助于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意味着维护美元几十年霸权地位的石油体系正在逐渐瓦解,取而代之的将会是人民币。新诞生的“石油人民币”将建立一种新的世界经济秩序。同时,低油价也将有助于中国获得更大的石油定价权。
2018年5月29日,日本《读卖新闻》报道,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UNCTAD)的一份最新报告显示,页岩气已经成为新时代天然气能源的代表,目前,全球可开采的页岩气总储量预计达到214.5万亿立方米,相当于目前情况下全球天然气61年的总消费量。在各国储量方面,中国排名世界第一,达31.6万亿立方米,阿根廷(22.7万亿立方米)、阿尔及利亚(20万亿立方米)、美国(17.7万亿立方米)和加拿大(16.2万亿立方米)分别排名二至五名。报告称,尽管目前在开采技术上处于领先的北美地区仍是全球页岩气的主要出产地区,但储量巨大的中国正在迅速赶上,预计到2030年左右,北美和中国将共同贡献全球天然气产量的20%左右。2010年中国开始生产页岩气,并迅速形成规模产业。2017年中国页岩气产量达到91亿立方米,仅次于美国和加拿大而排名世界第三。作为世界最大的能源消费国,中国常规天然气储量相对不多,但页岩气将为中国提供新的、巨大的能源来源。中国页岩气储藏地区的地质条件复杂,勘探开发面临诸多困难,但如果中国持续加强开采页岩气,不仅将增强在能源国际谈判中的地位,还将对全球能源市场供需状况产生深远影响。
这个世界的奇妙之处就在于,不是整齐划一的,而是丰富多彩的,人们在“赞美大自然令人赏心悦目的千姿百态和无穷无尽的丰富宝藏”时,“并不要求玫瑰花散发出和紫罗兰一样的芳香”,“每一滴露水在太阳的照耀下都闪现着无穷无尽的色彩”。大国博弈,不仅仅是“四国演义”,更是“春秋战国”。
2018年10月1日,美国与加拿大、墨西哥达成了一项新的贸易协议——《美国-墨西哥-加拿大协定》(USMCA),以取代原有的《北美自由贸易协定》(NAFTA)。在对待能源贸易方面,三国的立场和做法完全不同。
在世界石油生产国中,加拿大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2018年10月,一个令世界瞩目、筹划了近6年、总投资高达309.2亿美元的加拿大LNG项目,终于做出了最终投资决策,即将迎来开工建设。该项目不仅是加拿大历史上最大的能源投资项目,其投资规模在全球范围内也实属罕见,仅有雪佛龙在澳大利亚的Gorgon项目(540亿美元)、道达尔等公司在澳洲北部的Ichthys LNG项目(340亿美元)等极少数项目投资规模在此之上。这个项目是5年来首个获批的绿地LNG出口项目,也是继2013年俄罗斯亚马尔LNG项目(总价值269亿美元)之后全球最大的LNG项目,预计2024年前后完成一期项目,年产能将达到1400万吨,出口主要面向亚洲市场。该项目一共有五家公司合作参与,分别为壳牌(40%权益)、马来西亚国家石油公司(25%权益)、中国石油(15%权益)、日本三菱(15%权益)和韩国天然气公司(5%权益)。该项目一旦完成,将重塑全球LNG行业的格局,对整个LNG行业而言都是一座里程碑。此外,加拿大LNG项目二期计划增加2条生产线和1400万吨/年的产能,而这将根据一期进展情况再做出项目最终投资决策。
除了加拿大LNG项目外,中石油于2013年还拥有俄罗斯亚马尔LNG项目20%的权益,该项目总投资达到270亿美元,全部建成后的年产能可达到1650万吨。2018年11月23日,俄罗斯《生意人报》网站报道,亚马尔项目随着第三条生产的启用,提前一年实现了最大产能。该项目的第一条生产线于2017年12月8日投产,产能为550万吨;第二条生产线于2018年8月投入。另外,中石油还于2013年斥资42亿美元,收购了意大利埃尼集团全资子公司埃尼东非公司28.57%的股权,从而间接获得莫桑比克4个区块项目20%的权益。该项目也是中国石油在东非地区的首个超深海大型天然气及LNG项目。
与加拿大出口LNG的做法完全相反,墨西哥将停止对外出口石油。2018年10月14日,墨西哥当选总统安德烈斯·曼努埃尔·洛佩斯·奥夫拉多尔表示,墨西哥将只开采国内消费所需的石油,“在中期内原油将不再出口,因为我们要加工所有我们自己的原材料”,政府将不会过量开采石油,因为“这是必须留给子孙后代的宝藏”。奥夫拉多尔说,石油作为一种不可再生的资源,需要“爱惜”,不能无休止地开采,政府将大力推行可再生能源,而风能和太阳能将会是重点投资领域。墨西哥现在每天大约需要250万桶石油,不会像2003年或2004年那样每天生产340万桶石油。目前,墨西哥的石油产量为每天180万桶,不能满足国内需求。2018年7月,奥夫拉多尔宣布投资3040亿墨西哥比索(约161亿美元),用于推动墨西哥国内能源部门发展以及提高石油产量。
中国于1993年成为石油净进口国,石油进口已占国内消费的40%以上,对外依存度不断加深,能源安全问题已经成为中国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之一。实施“走出去”战略,充分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积极参与世界能源资源合作与开发,是中国能源外交的重要指针。能源外交将成为中国开展第三世界外交的重要内容,因为第三世界国家拥有最丰富的石油等资源;从石油安全考虑,中国外交必将进一步向中东、中亚、北非、西非乃至拉美等地区扩展,外交视野的延伸将使中国成为真正的全球大国。
——《能源资本论》是能源经济学领域中的一部新著,作者把目前世界范围内能源供应的两大主题——可持续与可支付——与自己的研究相结合,提出了许多创新性的概念。阐述了能源技术创新与其他技术创新之间的内在关联性,有助于人们更加充分地认识技术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驱动作用。
电力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原电力科学研究院院长 郑健超
——从当代国际关系的主要特点和未来走势看,中国需要世界,世界也需要中国。在中国与世界相互交融的过程中,中国专家必然要将创新性的研究成果奉献给世界。《能源资本论》一书展示了当代中国学者博学多才的开阔视野、通识中外的包容心境和长于思考的智者风范。
国际问题专家,原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副部长,中国人民争取和平与裁军协会副会长 于洪君
——此书改变了我们对能源本质属性的认识,从资本持续创造价值的根本属性来分析和研究能源,它必将带来一种颠覆性的结果,作者将能源互联网看作是能源资本流通方式的革命,这种观点显示了作者的睿智与远见。可以有把握地说,《能源资本论》将成为一部当代重要的经济学著作。
金融专家,原民建中央副主席,全国政协常委 宋海
——《能源资本论》一书,内容睿智详实,新思想、新观点像火花一样处处闪耀,给人以理论的醇厚与思想的芬芳。此书以巧妙的构思和简明的方法,拆除了劳动价值理论与人力资本理论之间的藩篱,将这两大理论的基本思想融为一体,具有重大的理论创新意义。
能源与水文专家,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南方科技大学副校长 张东晓
——此书以独特的思想方式,找到了能源资本DNA结构的“遗传基因”,破译了能源资本持续创造价值的“遗传密码”;同时作者提出了能源资本双因子干涉理论,深刻阐述了能源资本与经济增长和生态环境关联性的内在机理,显示了其深厚的理论功底,广博的知识结构和精湛的思想方法。
全国港澳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常务副院长 郭万达
《能源资本论》作者简介
殷 雄,法国工商管理博士(DBA),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现任中国广核集团专职董事,北京大学兼职教授,兰州大学兼职教授,南方科技大学产业教授,《电力决策与舆情参考》特约专家,中信改革发展研究院资深研究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曾在研究机构、中央部委、地方政府和国有大型企业任职,从事企业战略、企业管理和能源资本等领域的学术研究。已出版《经济学笔记》、《非常责任:一个挂职市长的思考》、《诸葛亮治军方略》、《诸葛亮治政方略》、《知与行:核电站大修管理思辨录》、《企业执行力》和《至乐斋诗抄》(三部)等专著,以及《武装未来》、《新干涉主义:冷战后美国军事力量的使用》和《里根政府是怎样搞垮苏联的》等译著共23部,发表论文30多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