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摘要:南京首条无人驾驶地铁即将到来!先导段铺轨完成!
9月8日上午,南京地铁7号线先导段(黄方村站-马家园车辆段)轨通仪式在马家园车辆段举行,六朝古都南京首条无人驾驶地铁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中国铁建华中区域总部党委书记、总经理张挺军,集团公司总经理周长进出席轨通仪式,并与业主、设计、监理、媒体单位代表共同乘上轨道车试乘体验。
周长进在轨通仪式上致辞表示,南京地铁7号线意义重大,自开工以来就以“如履薄冰、如临深渊、如坐针毡”是吊车出租的心态,努力把南京地铁7号线打造成让人民省心、安心、放心是吊车出租的百年工程。下一步,全体参建人员将在各级领导关怀指导下努力拼搏,确保安全、优质、高效、如期完成工程建设任务,为建设“强富美高”新南京、助力“四高”城市新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被称为“换乘王”线路是吊车出租的南京地铁7号线位于长江南岸,南起西善桥,北止仙新路,途径雨花台区、建邺区、鼓楼区和栖霞区,线路全长35.49公里,设27座车站,全部为地下车站,含13座换乘站,与现有的3、4、10号线、在建的多条地铁线都可实现换乘。承担了7号线古平岗站(不含)-仙新路站(含)区段正线及配线37.729公里,马家园车辆段出入段线及车辆段16.197公里的铺轨任务。其中,此次完成铺轨的黄方村—马家园车辆段区间长,工程量大,特殊减振道床设置多,作业空间狭小,交叉施工频繁,且施工大干期间恰逢中、高考,加之台风“烟花”及新冠疫情影响大,给施工带来诸多困难。面对繁重的施工任务,充分发挥专业优势,不断优化资源配置,大力开展科技攻关,在国内首次实现了全工序无轨化铺轨施工,并在特殊地段开创性采用半机械铺轨方案攻克了施工难题。同时,他们在南京地铁铺轨施工中率先引入先进的轨行区调度系统,采用线上监控线下巡查的方式,实现了安全生产零事故。为提高工效,采用轮胎式轨排车、轮胎式铺轨机、自变形混凝土罐车取代传统的轨道平板车、轮轨式铺轨机、混凝土料斗进行铺轨,在国内实现了全工序无轨化施工,相比传统施工方式在安全、质量、成本、工期等各方面优势明显。据南京地铁7号线项目部负责人李东介绍,此种新型作业方式无需在隧道中安装走行轨避免了对隧道结构的损坏,通过轨排正运-轨排倒铺-混凝土倒筑的顺序让各工序间互不干扰,各工作面相互独立,极大降低了安全风险。此外,新型的铺轨设备可自由变跨以适应不同工况,解决了因混凝土远距离运输用时长、转运环节多而影响工程质量的难题。黄方村站--晓庄站区间双线4.6公里的铺轨施工是全线的卡脖子工程,区段内没有轨排井,无法将组装好的轨排、钢筋等轨料直接吊装至洞内,传统施工方式不能满足工期要求。为此,创新将轨排基地由地上搬到了地下,糅合传统的人工散铺和机械铺轨优势,采用半机械铺轨方式,利用盾构井吊装轨料,将车站站台板和轨行区作为轨排组装、存放场地,场地内安装特制龙门吊将轨排输送至作业面,成功攻克了特殊地段铺轨效率低、成本投入大的难题,综合工效是人工散铺的2.5倍,为同类型施工提供了参考。为降低地铁运营后对周边环境的影响,黄方村—马家园车辆段区间在18处共计6.168公里噪音敏感区下设钢弹簧浮置板减振道床,其中单处最长的减振道床达1340米。此特殊减振道床将混凝土道床板置于钢弹簧隔振器上,经过浮置板道床的隔离,列车产生的强大振动将极少的传递到下部结构,具有施工难度大,技术含量高,减振降噪效果明显的特点。在今年中、高考期间,积极履行央企职责,合理调整工序时间,及时开启“静音”施工模式,严格要求洞内轨道车、混凝土罐车进出入车站、场地禁止鸣笛,并增派人员现场值班对车辆设备加强引导管控,在不影响周围考生学习生活的前提下加快施工进度。
据悉,南京地铁7号线作为未来城市公共交通的骨干路线,建成后将有效缓解南京市中心区域的交通压力,对改善城市环境,保护古都风貌,促进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发挥重要作用。
吊车圈 扫码加入千人吊车群
(责任编辑:吊车出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