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3060”目标大背景下,以清洁电气化和数字化融合为方向,开放合作且立足需求是吊车出租的技术创新,成为推动供需两侧实现低碳转型是吊车出租的重要驱动。为此,施耐德电气联手宁德时代、星星充电等合作伙伴联合举办“绿色能源管理创赢计划”,一同助力能源行业数字化低碳转型。7月15日,经过严格筛选后是吊车出租的13家创新技术企业已经正式入营,在导师团护航下共研共创,将最终形成高可用、可复制的绿色能源管理创新解决方案。在此期间,我们对部分入营企业进行了探访,围绕其自身优势、科创经历、项目进展等方面,通过Q&A形式,为大家呈现“绿色能源管理创赢计划”入营企业的初画像。
本期对话嘉宾是深圳小库科技有限公司副总裁兼库筑负责人王彦文(William Wang)。从求学时代对各地风土建筑DNA及建筑生成式设计逻辑方面的研究,到加入深圳小库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小库科技”),将小库ABC模式(AI driven BIM on Cloud 云端智能建筑信息模型)应用于装配式建筑领域,王彦文在科技与建筑交汇的道路上一路求索前行。
让我们听听他谈谈科创、谈谈参与“绿色能源管理创赢计划”至今的点点滴滴。
A:科创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必不可少的活动。对于投入其中的个人或企业而言,过程中通常伴随着巨大风险。由于路上没有保证成功的教战手册,只能谨慎分析自身拥有的技术能力、搜集大量的市场信息、观察趋势并找到最佳切入窗口,带着团队奋力一搏。一旦成功,会推动世界进步,也会有丰厚的回报!A:我个人的科创经历最早始于2006年在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及2011年在英国剑桥大学求学时对于各地风土建筑DNA及建筑生成式设计逻辑方面的研究。而在2017年底加入新创地产科技公司Archistar.ai并成为设计智能化研发负责人时,进一步把设计理论通过生成式设计(Generative Design)逐步转化为建筑设计智能化平台,能依据各地控规要求自动生成大量的设计方案,并根据项目的各项权重对方案进行快速筛选排序以找出最优解。到2021年初,应小库科技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何宛余女士邀请,我有幸加入了做为中国建筑产业AI应用领军人的小库科技并牵头组建子品牌 — 库筑。目前,库筑以小库科技创新的建筑产业底层新语言ABC模式为基础,进一步把生成式设计与标准化建造方式结合,逐步实现装配式标准化建筑的多方案自动生成、设计自动深化及算量、跨专业设计实时联动等功能。Q:在科创旅程中,您曾面临过哪些困惑和挑战,有哪些心得体验可以分享?A:大约四年前,我正准备从传统建筑地产行业踏入建筑科技的科创领域。当时的我,一方面因想到能把研究理论落地为真实设计工具而兴奋,另一方面也为未来的不确定而焦虑,因为领域内从事建筑科研的人很多,但真能把研究成功落地并应用于真实世界的人却极少。当时,即使在世界范围内,同行的建筑科技公司都屈指可数,每个投入其中的人都像是西行的哥伦布,并不确定海的尽头是否真有新大陆。传统地产项目的周期一般在大约3-5年,从业者大致能预期中长期会如何发展;但相比之下,科创公司这条路没有任何参照,每天都会遇到新的挑战,每天的研发交付都在与火速烧干的资金赛跑,途中不断有伙伴因扛不住对于未知的恐惧而离开。随着离岸越来越远,心中不禁自问是否应把已付出的努力视为沉没成本,赶紧放弃,回头是岸?后来,随着市场上走向建筑地产科技的创业公司与投资人急速增加,坚持下来的伙伴们才逐渐笃定——我们是走在正确的方向上。总结下来,在走上科创的未知旅程之前,不要过度乐观,要做好充分的信息搜集、分析与准备,包含最糟情况的应对方案。一旦下定决心并在最佳的时间点上路了,就要专心致志于研发及业务的耕耘上,不要有太多感性的烦恼,可以随着市场的变化而适时调整,但勿忘初衷,坚持信念,不断前行!A:作为一家以实现建筑产业智能化为使命的公司,小库科技自2016年成立以来,便致力于以AI设计引擎辅助城市规划、建筑设计和开发决策,打造覆盖产业全周期的智能设计与管理平台。目前已有打造面向建筑设计端的“智能设计云平台”,面向开发投资端的“库晓地产AI解决方案”,以及“库筑装配式建筑设计引擎”等产业AI应用。此外,还通过建筑科技能力输出与共创,不断探索前沿技术在公建、旧改、产城、商业等不同领域的应用。A:我们认为施耐德电气“绿色能源管理创赢计划”会是一个帮助我们将建筑科技的实践拓展至工业类型项目的契机。我们希望借由此次创新加速营与来自施耐德电气的导师、专家及潜在客户的交流中汲取更多数字新基建工业类型项目的专业知识,共创共赢以赋能更多类型的客户,更大范围地推动建筑产业革命。A:变电站点多面广且数量众多,“多站融合数据中心”就是探索如何利用密集分布的电网变电站资源来建设运营数据中心站、光伏发电站、储能电站、5G基站及北斗地基增强站、充电站……等等,以对其他行业推进数字新基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Q:为什么会选择“多站融合数据中心的设计管理软件”这一课题?A:变电站点场地设计的多样性导致数据中心的设计很难复用,而现有的设计方式采用人工设计并手动制作物料清单,从设计到报价的时间花费极长。且如果在方案阶段中出现任何改动,则需要重新调整方案设计及更新物料清单,效率极其低下。而小库科技计划采用的是一劳永逸的智能生成式设计,即把设计师的设计策略进行理解并编码,一旦遇上了新的项目,只需调整地块、控规、项目需求参数,设计系统便能根据新的输入条件快速进行各种布局测试,快速找到符合项目及场地需求的最优解。我们同时也将研发多专业多设备的设计联动,以大幅提升方案阶段跨专业设计协作效率。A:从底层逻辑的角度来说,数据中心的排布和生成有着明显的模数化逻辑,空间内机房排布、设备点位等都有着较强的逻辑关联,但同时又需严格遵守相关规范,这与小库科技“数-模-规”联动的模式架构不谋而合。从建筑设计的角度来说,“多站融合”项目涉及多专业、多设备的互相协调联动,传统建筑设计方式耗时长、协调难。而小库科技的底层语言ABC模式,能使用户在云端查看多种符合要求的设计方案,并根据用户的需求实时更改、同步显示,而且能使设计流程高效高速。A:本次在变电站、数据中心、储能站、光伏发电站等“多站融合”的应用场景下,小库科技库筑团队作为本课题的主力军,以数据中心作为首要切入点,将已有的建筑地块强排算法套用至机房空间,在给定的空间轮廓中运用迭代算法合理的排布机架,使得机房空间在合规安全的前提条件下得以充分利用。此外,基于国标GB-50174的规范及设计师在数据中心空间的比例经验值,我们可将主机房、辅助区、支持区面积进行关联,进而生成项目的总平布置,并且实时反馈该生成结果的建筑面积、机架数量、流线路径等信息。最终我们计划将电力设计、设备选取、设备排布,暖通系统设计以及建筑设计等整合为云平台上的联动智能设计算法。A:“多站融合” 项目的解读不仅涉及到建筑设计、建筑结构、水电暖通内容,而且涉及到数据设备、机房系统等专业知识。这种对于原熟悉专业之外内容的理解和学习是一大挑战,更需要与各方面的专家持续交流学习。小库科技目前正与来自施耐德电气的导师进行持续高效交流,已敲定项目前期的具体研究方向和路径,正进一步研究和解读“多站融合”项目的相关规范和大量案例,逐步将规范、空间排布原则等图文条例转化为计算机底层逻辑。Q:在与导师、行业专家、一线客户的沟通交流过程中,有哪些事情令您印象深刻?A:来自施耐德电气的导师专家对我们的提问解答细心,尤其是在配电计算、空间排布等方面提供了细致的解读和丰富的案例,这对项目推进有着莫大帮助。而在与导师、专家及潜在客户交流的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不同地区和国家对于数据中心的尺寸、要求及排布原则都有所差别,这提醒了我们不能简单遵照一个放诸四海皆准的设计原则,而是要考虑项目客户需求及地域的差别来生成合适的方案。另外,我们在交流中也发现,除了功能多样化和效益最高化外,与主网变电站的合建、储能站安全的保证、储能集成方案的选择也是客户较为关注的目标,这些信息也都进一步帮助我们提升对数据中心的理解。Q:最后,请您用一句话概括进入加速营至今最大的感受?A:感谢主办方营造了一个开放的科创环境,让众多优秀的创新者及专家们愉快地分享交流专业知识与经验,一同携手推动产业革命,实现共创互利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