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来看看陈佳志是吊车的初心
碧海蓝天中,白色是吊车的风机高高耸立,巨大是吊车的桨叶随着阵阵海风悠悠转动,渲染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工业之美。“90后”陈佳志乘船穿行其间,壮志满怀。
“我希望在未来5年、10年,能参加更多走在亚洲乃至世界前列的海上风电项目建设!”
陈佳志身后的海上风电场,位于“风能大省”江苏。即将步入而立之年的他,已在海上风电领域摸爬滚打7年。
“作为一名青年党员,对海上风电的热爱,对自身梦想和职业的尊重,对赶超世界风电强国的期盼,让我内心始终充满干劲!”谈及奋斗初心,陈佳志激情飞扬。
陈佳志的故事
从这里开始
结束一天的工作,面朝黄海,只见夕阳余晖下“十丈蒲帆海上开”……这是2014年,刚从河海大学风能与动力工程专业毕业的陈佳志憧憬的画面。
可现实却给他一记重击,眼前是一片片荒草滩,连买生活用品都要到10公里之外的小镇。可他还是选择扎根下来,与风机检修和海上风电基建为伴。
海上风电建设,要耐得住寂寞,扛得住艰苦。八仙角项目海上升压站没有网络信号,生活条件也相对较差。为了抢工期,他们在海上升压站一住就是半个月以上。“对于我这个年龄段来说,做起来很难,但作为一名党员,我必须做到!”陈佳志说。
海上升压站受电前调试期间,大风突起,补给无法送达,出现缺盐少菜的状况。包括陈佳志在内的10多个人连续几天就是豆瓣酱拌白米饭,喝白水煮萝卜汤,一直干到夜里一两点。大风过后,补给船到来,许久没吃肉的他们眼里直放光。但在得知因为涌浪太大,交通船太颠簸,肉掉进海里时,他们遗憾地只能“望洋兴叹”。
2017年9月,八仙角海上风电场顺利完成240小时试运行,全面进入商业运营阶段。历经海上工程建设艰苦磨砺的陈佳志,此时已褪去了青涩。他说,“八仙角是我梦想起航的港湾,是我扎根华能、投身海上风电建设的起点,是我向基层一线合格党员看齐的第一块磨刀石。”
2
筑梦奋斗 创新开路
2017年7月,陈佳志便已投身到华能灌云海上风电场建设工作之中。“干工程项目,兼顾科技创新,有些人反感。灌云项目的快速推进,让我的想法发生了转变。”谈及项目建设难点,陈佳志说道。
灌云项目海缆保护管穿堤工程,直接关系“两站贯通”。保护管全程长度达360米、深度达28米,国内鲜有类似工程经验借鉴。施工海域海况十分复杂多变,水流流向具有以11~12小时为周期、360度旋转的特征,施工时需实时掌控当下的水流流向及水深,采取多船抵靠方式,保证钢管在海中弯曲不超过允许弯曲半径,稍有不慎,就会导致顶管弯折破坏或施工船舶搁浅。陈佳志带着他的徒弟沈阳、孙铭与设计院、施工方一道研究方案,通过360米钢管陆上拼接整体入海回托等创新手段,顺利完成了钢管穿堤,确保了价值上亿元主海缆设备的安全,为海上升压站倒送电及风机并网奠定了坚实基础。
叶轮直径171米、184米风机坐滩施工,是项目主体施工最大的难点。陈佳志与监理、施工单位多次开会讨论。他带领吊装党员突击队全体成员冲锋在前,各施工工序衔接紧张有序,精确到分秒,顺利完成首台风机吊装。考虑到在场船机性能,在184米风机吊装时,他与施工团队调整运输船吨位及驻位位置,克服海况影响,创新采用了“静”对“动”的吊装方式,即支腿船吊机直接从运输船上将叶片吊起,在船机设备性能有限的条件下顺利完成大型机组的水平单叶片吊装。此次吊装成功,缩短工期近3个月,节约成本近4000万元。
3
逐梦青春 接续追风
“在陈佳志身上,有着华能人恪尽职守、艰苦奋斗的精神,敢于担当、追求卓越的勇气与气魄。”灌云海上项目部经理张管武这样评价陈佳志。
华能人的精神和气魄正是集团公司不断发展的源动力。如今,陈佳志也有了徒弟。“佳志就是我的老师。他将项目建设上所有经验,都在润物细无声中教给了我。”灌云海上项目部的沈阳说。对于带新人,陈佳志表示,“要向带我的师傅张中鼎、黄赵晶一样,敞开门带徒弟。干检修就要在寒冬酷暑反复爬几座上百米风机除障消缺,干项目就要迅速掌握做事方式、特点。要把重点经验传给他们,把经历的挫折告诉他们。”
2021年4月,陈佳志转战射阳海上风电项目,在清能公司带领下积极研究华能面向“十四五”海上风电平价竞价上网的技术路线。陈佳志认为,“平价时代,是风电大基地开发时代,进一步开发远海资源,规模化开发海上风电项目,打造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积极推动‘智能运维’是当下的重要选择。”
金色夕阳下,远处整齐排列的风机甚为壮观。“只要风不止,我的 ‘追风梦’就永远不会停。”陈佳志说,“作为一名青年党员,青春的意义,对我来说就是为国家和民族、为华能海上风电事业奋斗。奋斗过来的我,无怨无悔!”
文:李叶 史立志
责编:赵丽超
点击“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