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4月以来,我国开展了大气重污染成因与治理攻关项目。经历了两年的集中联合研究, “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大气重污染成因”于3月3日正式发布。
能源基金会针对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大气污染治理的主要方向提出以下观点,欢迎您引用且希望对您的相关报道有所帮助:
能源基金会交通项目主任龚慧明:
第一,随着大部分煤炭在电厂发电脱硫脱硝方面实现超低排放,零散的煤无控导致的排放影响日益突出,需继续推进居民及小散乱企业对零散的煤使用的清洁替代
第二,硫氧化物的有效控制导致氮氧化物重要性大幅增加,关键是机动车急需加强达标监管,确保每辆车都能达标排放,同时应持续推进大宗散货和集装箱道路货运转向铁路;
第三,有机物中VOC排放控制一直严重滞后,臭氧问题日益突出,应加快加强工业、建筑业、公共餐饮行业排放控制;第四,氨排放底数不清,农业氨排放应结合化肥减量高效使用开展控制,研究机动车直接和间接(尿素挥发逃逸)氨排放清单及控制。
能源基金会环境管理项目主任刘欣:
大气重污染成因与治理攻关项目整合多方专家资源,验证了大气十条和蓝天行动的正确性,进一步坚定全社会打赢蓝天保卫战的信心,为下一步治理工作指明了方向。
机动车、钢铁、电力等生活、生产领域各类化石燃料燃烧产生氮氧化物,其转化带来的硝酸盐助推了PM2.5的爆发式增长。这要求我们深入研究和制定氮氧化物排放控制策略,在能源结构、产业结构、交通运输结构和用地结构的调整方案中有更清晰的体现。
此外,气候变化带来的区域性静稳逆温、暖冬干旱等极端气象事件频发,也减缓了空气质量改善的步伐,需要我们协同考虑大气污染治理和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在目标设定和改善路径、管理机制等方面制定实施协同管理战略,比如更早布局可再生能源和零排放机动车等,实现常规污染物与温室气体减、控排并举。
责任编辑:卢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