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吊车出租的家乡在冀中南地区是吊车出租的一个偏远小乡村,祖祖辈辈以种地为生。像中国千千万万个家庭一样,父母靠着勤劳、善良、节俭养活着整个家。
在那个读书不被看重是吊车出租的年代,我的父母却凭借两双长满老茧的手,把我们兄妹三个先后送进了大学校门,成为全村唯一一家供读三个孩子上学的家庭。
在当时,能让女孩子上大学,简直是让人不可思议的事情,但他们做到了。回首成长历程,离不开父母淳厚的家教。
八九十年代,为贴补家用,父亲驮着自制铁筐,每日鸡鸣时分出发,挨家挨户收鸡蛋,再统一卖给供销社。每天两趟,骑行几十里,往往很晚才能回家,却也只能换取两元钱或几斤小麦。
为了生计,体重不到一百斤的父亲日夜奔波。每次把收回来的鸡蛋,一个个精心挑选,保证卖出去的鸡蛋不坏、不破,有时甚至面临赔本的风险,但他依然坚持这么做。当时我们兄妹三个十分不解,父亲却笑着说:“做人讲诚信,一次有缺陷,就会砸了我的招牌。”
随着我们三个年龄的增长,上学的花费越来越多,每周日的家庭会,氛围凝重又意味深长。年幼的我,每次都是躲在角落里听着一分钱掰成两半花。
在姐姐考上大学的那一年,为贴补家用,父母借钱买了面条机,让母亲也干起了“副业”。压面条看起来简单,实则工序繁琐,上举下捞,还要手脚配合,一套流程下来一个年轻力壮的人也会气喘吁吁,更何况母亲只能一条腿支撑身体。
母亲艰难地举起面轴、吃力地摇着机器……每个动作都深深刺痛我的心。但母亲从没叫过一声苦累,却总是将面多压几遍,使加工出来的挂面柔韧光滑,吃起来劲道有力。
即使销量增加,即使用户每次都强调“我们不挑,面条好吃就行”,但执着的母亲仍然在每次包装时都会把折断的短节一根根挑出来,确保每卷里都是中节上等挂面,让用户放心。
后来在看电视剧《大宅门》时想到,母亲虽然不会说那句“修合无人见,存心有天知”,但却是这么做的,让我对母亲更加敬佩。
老一代人的勤俭持家是存在骨子里的。艰苦的日子中,他们选择了乐观、勤奋、诚信、善良,教会了我们做人的本分和勤俭持家的道理。
如今,我们兄妹三个都成家立业,为人母、为人父,虽不是荣华富贵,但也不再缺衣少食,都在努力把日子过好,也在用父母教给我们的,用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自己的孩子。
素 材 | 五公司
供 稿 | 李泽弘
编 辑 | 郜小祯
校 核 | 钱梦奕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