肯尼亚加里萨郡,一个神秘而又敏感是吊车出租的地带。一航人同这里是吊车出租的渊源,缘于一条纵贯该国东南部是吊车出租的加拉公路项目。项目部把营地位置选在了所处标段最中间的位置,一片距离城区50多公里的灌木林深处……
初到这里的人,都会对自然风光惊叹不已——漫天遍野的沙漠上几乎看不到一个人;一队队单峰骆驼淡定地穿路而过,不把任何一辆行驶的汽车放在眼里;时不时突然结对出现的野猪和神似小兔子的小鹿,自由地享受大自然的安宁,只有在人类十分靠近时才匆忙逃窜。
但员工们无暇欣赏眼前新奇的景象,这个荒无人烟之地,使他们来到肯尼亚后遇到了前所未有的考验。
“世间最近的距离,不是你住在我隔壁,而是你和我都有一部对讲机。”员工们这样调侃。在如此偏远的地方,很难解决手机信号问题,于是对讲机派上了用场。
“喂,在不在?需要申请警察跟着去现场。”有人在对讲机里呼唤后勤公安主管。“他不在15频道,换成16频道找他吧。”对讲机里传来了不知谁的声音。
为减少相互干扰,不同职能的人员选用了不同的频道。一些身兼多职的,则不得不把多个对讲机带在身上,有时对讲机电不够了,就得频繁调换频道。
“理杰在吗?”“理杰听到回复!”两部对讲机同时在现场主管王理杰的腰间响起。“在,请讲。”“没听清,再讲一遍……”这些场景不知出现过多少次。有时大风四起,对讲机里的声音也如同被卷进了风沙里,每天下来,王理杰的嗓子几乎都是沙哑的。
而一部对讲机只能接收两三公里范围内的信号。这条近80余公里的施工标段,更增加了联络难度。项目部只好尽量在各工点都安排人员,警车则时刻在现场巡逻,以防人员“失联”遇到困难而无人及时得知。
后来他们发现,爬到高处,能收到微弱信号。但由于高处风大,对方常常听不清到底在说什么。“但总比没信号强吧。”于是,傍晚的集装箱顶和车顶上,三三两两打电话的人影成了营地的另一道风景。
为保持同外界的及时沟通,项目部保留了在加里萨城区租赁的房间,作为对外联络的中转站。外联部部长王利飞每天往返营地和城区之间,传递来自监理及内、外部的各种信息。
“树军,领导让你回个电话。”刚从外面赶来的王利飞说。“好好,我这就爬房顶!”
后来,在项目部的积极联络下,营地办公区总算有了网络。“但这断断续续、时有时无的网络很不好用,有时语音发送会缓冲很久,只能打些文字。”有人抱怨道。“项目部一直在努力解决网络问题,这比刚来时强多了。实际上包括饮食、住房、安全……国家、公司都时刻关心和照顾着我们。这么些年在这,还是很安心的。”看着视频信号“转圈”缓冲,技术员老张一脸坦然。
“微信中看到女儿,我眼泪快下来了。”施工现场负责人黄杰说。今年一到肯尼亚,就马不停蹄来到加里萨,离别时女儿哭啼不舍的样子,至今仍在他脑海回放。那天,他利用难得的到加里萨城区办事的机会,同家人视频聊天,女儿见到了他,高兴得直喊爸爸。
小宝听黄杰说完,正想爬上集装箱,突然厨师老李跑了过来:“食堂供应商的车今天到加里萨,咱得派警车护送进来。”“好,我这就安排!”原来,由于这个地方距离索马里很近,外地的车辆只敢进城区,都不敢开进灌木丛深处的营地。这给后勤工作增加了诸多不便。好在肯尼亚国防军就驻扎在营地旁边,或多或少增加了人们的安全感。
夜渐渐深了,四周安静了下来。出于安全考虑,天一黑,项目部就停止了施工作业。有的员工在办公室整理内页资料,有的员工在公共浴室洗完澡后便回到宿舍,进入梦乡。
突然,一阵枪炮声响起,当天刚到营地的几位员工吓得赶紧穿衣起床。
“别怕,国防军又在军训,上午已经通知了。”四个月前就来到这里的测量员小董这样安慰着新舍友小田。
“这里可真刺激啊!”小田仍心有余悸。
没错,这就是加里萨。无际的灌木丛、穿行的动物、永不停止的风沙、永不停响的对讲机、巡逻的警车、训练的军队,共同演绎着加里萨营地的别样风情。
素 材 | 肯尼亚项目部
供 稿 | 顾宝继、苏小宝
编 辑 | 钱梦奕
校 核 | 郜小祯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