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 言
会议是有组织、有领导、有目的的议事活动,通过组织召开会议传达精神、统一思想、研究工作、推动落实,是一个组织开展管理活动的必要手段。但是,会开得好不好,不能光看规模、数量、频次。
大家应该都听过“文山会海”一词,形容文件会议多得泛滥成灾,出自1988年11月26日的《人民日报》。原文提到,“机关干部解脱了文山会海之后,获得更多时间和精力,该是一件幸事。”
为什么平时司空见惯的“开会”会被《人民日报》正儿八经地作为不良现象提出,归根结底还是无用会开多了,既占时间又不成事,成为了老大难现象,群众有意见了。那么,33年过去了,大家都会开会了嘛?
恐怕不尽然。时至今日,改进会议管理依旧是作风建设关注的热点之一,甚至是“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整治‘四风’树新风”作风建设专项工作重点聚焦的事项。
会风反映作风,必须常抓不懈。会风一旦出了问题,会议规模大、数量多、频次高的现象频现,落入了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窠臼,那势必增加大家的负担,不利于工作有序有效开展。乱象怪像必须得治。
问题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有几点值得认真关注,会议组织方不妨先问以下几个问题,然后再组织开会。
首先,会议管理制度有没有严格执行?哪些会可以开、会议的规模多大、会议如何审批等,相应的管理制度都有明确规定。往往让大家怨声载道的就是那些规定以外的会议数量多、频次高。
严格执行制度,就必须坚持以公司管理制度为准绳。坚持务实、高效、精简、节约的原则,严格控制会议规格、规模和时间,不随意提高会议规格,不擅自突破参会人数、会议数量、会议时间和会议经费等规定。
不可用开会的形式来代替工作思考,遇到一个工作任务,管理者应该自己先作思考学习,不能“凡事大家讨论一下”,否则该自己履行的责任,就有可能转嫁到别人身上。
其次,会议准备得充分不充分?本该会前做好的准备工作,例如调查研究、分析原因、谋划思路等工作,放在会上来讲,会让会议变得冗长拖沓,既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又会衍生“次生”会议。
把会前的准备工作做扎实,是提高会议实效的前提。对于要拿出解决方案的会议,与会者要在会前做足功课,有些问题甚至要提前开展深入的调查研究。只有与会者心里有了谱,会议才能有的放矢,才能言中要害,才能开出成效。
此外,我们还得警惕,会议准备的充分与否,不能以参会人数多寡为标准来衡量。现在有些会议组织方动辄就邀请各位领导、各业务系统负责人参会,仿佛各路神仙都到了,这个会议就成功了。殊不知,不少“被会者”都是搭上时间陪了会,实质作用了了,意义了了。
再次,会议纪律有没有抓好?每一个会议都有它的基本功能,会议主题、参会对象、目标要求等都是明确的。需要与会者共同做好会议纪律维护者,及时予以制止会议中的跑题、顶会、超时等现象,确保会议纪律刚性落实,真正体现务实高效。
强调会议纪律,让与会者的心在会上。前几日,不少中央主流媒体转发了一条《 “躺着”开会?处理!》的推送,一场直播会议的会场镜头遭到曝光。画面里,四仰八叉躺靠着开会的有之,走神想心事的有之,抱着手机专心“研究”的有之,上级主管领导怒其不争:观众、网友和听众都在看!这种心不在肝上的参会者,恐怕开完会连自己开的什么会都说不清楚。所以,抓好会场纪律,杜绝与会者随意走动、玩手机、打瞌睡等现象,让大家全身心都投入到会议中非常必要。只有与会者个个全神贯注,发表意见言之有物,讨论办法围绕问题,会才会短而有用。
最后,会议闭合工作到不到位?开会,根本目的是奔着解决问题去。会上确定的思路举措、时间节点和责任人,在会后没有得到闭环落实,问题没有得到解决,就让会议变成为了开会而开会。
加强闭环管理,让有效的会议决而有行。这个有行,其实既要求了与会各方落实决议的有行,也考验了会议组织方的组织有行。诚然,与会人员应该自觉地各自领命,立刻行动,力求速见成效。而这过程中,会议组织方更应该跑在前头,会后迅速撰写会议纪要,进一步明确任务安排。此外,还要对重要决策部署、重要工作指令等进行督查督办,确保会议精神落实落地、见到实效。希望这种会后跑步落实的新风尚,能成为企业快速发展的有力助推。
把会议开好,发挥好会议原有的功能和作用,不仅仅是强化作风建设的要求,更事关企业高质量发展。如何开好会,开有成效的会,要从管理视角破解会议实效问题。
你我都应该学会开会!
觉得好看,请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