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服热线:18690507177

中交二航局五分公司匠心·筑梦襄阳 | 给沉管穿上“轻铠甲”

2021-08-17 22:06:53浏览:440 来源:吊车   
核心摘要:匠心·筑梦襄阳 | 给沉管穿上“轻铠甲”



序  言




工程建设史上第一次尝试从水下跨越,起始于19世纪中叶英国泰晤士河的一条盾构隧道。之后经历半个多世纪,美国于1910年建成了世界上第一条沉管隧道。


沉管工法综合了近海工程、水工工程、地下工程、隧道工程的复合性技术,实施难度非常大,在隧道建设中应用很少。中国的沉管隧道建设起步较晚,在20世纪90年代初才建设了第一条规模很小的沉管隧道,而当时国外已经建成沉管隧道近百条。和很多领域一样,中国人需要更多的付出、更深的积淀、更强的意志来追赶和超越。


历史性的时刻总是不期而至。2009年,二航人参建的港珠澳大桥吹响了中国向世界沉管隧道技术巅峰冲刺的号角;9年后,二航人勇担华中地区首条内河沉管隧道、也是国内整体建设规模最大的内河沉管隧道——襄阳东西轴线鱼梁洲段建造重任,率先从关键技术、核心装备、特殊材料、智能建造等方面实现了沉管建设全产业链国产化,不仅树立了二航内河沉管建设品牌,也充分展现了中国由“制造大国”向“创造强国”迈进的决心和行动力。


2021年是东西轴线项目决战决胜之年,五一前夕,建设团队已成功实现东汊工区3节沉管“安家”汉江,西汊工区沉管也出坞在即。为以实际行动迎接建党一百周年,分公司聚焦重大工程,向党的百年华诞献礼,特推出《匠心·筑梦襄阳》微信专栏,带你了解这项重大工程背后历经的艰难困顿与惊心动魄,也为你呈现二航建设者的无畏探索与奋楫笃行。二航人,正在创造又一项奇迹!





匠心·筑梦襄阳

匠心·筑梦襄阳



行者,立其志而忠于行;匠者,择其事而终一生。

而金戈铁马踏征程,人之有情,事之神韵,一途筚路蓝缕,一心争创风骚。

二航人以“行者无疆”之志,扬“争创”之精神,挥神笔、当马良,在襄阳之心——绿洲鱼梁,穿越汉江,智造中国首条集技术、设备、材料等方面全链条国产化的沉管隧道,为千年古城绘一条黄金轴,筑一条幸福道。

且以文字,捎上美图,录下行者之志、匠者之心。



给沉管穿上“轻铠甲”

(本文撰写于2020年9月)


入秋的渔梁洲,建设者们的热情持续高涨。在中交二航局投资建设的华中地区首条内河沉管隧道——襄阳市东西轴线鱼梁洲段东汊工区干坞预制场内,建设者们正在为沉管浮运做最后的冲刺。


9月1日,一个令人振奋的消息传来,中交二航局顺利完成轻质混凝土预制产品试验,并将大批量投入生产,沉管浮运安装后,项目部将迎来国内首例泡沫混凝土水下应用工程。


这,给建设者们吃了一颗定心丸。



被誉为“千里汉江第一隧”的襄阳市东西轴线项目全长5.4公里,其中,明挖隧道长4.4公里,沉管隧道长1公里,是目前国内整体建设规模最大的内河沉管隧道,通车后将进一步提升襄阳“七省通衢”的交通作用。“沉管隧道设计使用寿命是100年,而汉江岸堤的回填和沉管顶部的回淤容易造成各管节差异沉降,是影响隧道结构安全运营的最大不确定因素。”项目总工孙晓伟说。


沉管隧道投入使用后,所处区域不仅要满足2000吨级船舶通航,还要能抵御50年一遇的洪水,因此这条“长龙”需要沉放于近16米深的河床里。沉管所在河床为淤泥区,当沉管就位后便会陆续回淤,十多米厚的淤泥会为沉管带来较大的荷载。能不能寻找一种高强轻质材料替代这些淤泥?项目部组织材料和结构专家开展研讨。首先这种材料要比水重、比淤泥轻,浸水后重量控制在每立方米1200千克至1400千克范围内,使其如轻盈的铠甲,包裹在沉管四周,以此化解荷载风险;其次在投入使用后百年内要能够持续运用,且不能污染水环境。



经过反复试验比选和研究,基于之前港珠澳大桥研发经验以及其他应用案例,研发团队将目光锁定在泡沫混凝土上。泡沫混凝土的主体是水泥,具有重度可调、成本合理、环保耐久的特点,符合预期三大目标,但在水下应用却是首次。为此,研发团队与中国地质大学泡沫混凝土的研发团队进行科研合作。起初,研发团队认为采用煤渣作为细骨料代替细砂效果会更好,因为煤渣比较轻盈,同时可以循环利用固体废弃物,有利于环保,并且资源充足,成本更低。但在试验过程中,研发团队发现,煤渣本身是一种多孔隙结构材料,吸水量大,浸水后的重量超过了每立方米1400千克的上限,不符合减载要求。


如何解决这一问题?这成为建设者主攻的方向。


大家再次开启头脑风暴,除了吃饭睡觉,就是查阅相关文献和做试验,有人提出了从发泡设备入手。经过比选,项目部购买了发泡更多更细的高性能进口发泡枪,使气泡能更好地与其他材料结合,闭合更多的气泡。但试验结果显示,虽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浸水后的重量,但还是有部分气泡因不稳定而破裂进水,导致试块有一定的沉降,研发再次陷入僵局。


“咱们自己有一个外加剂生产厂,可不可以从发泡剂入手?”研发负责人朱志刚博士有了新想法。从乱麻中找到了线头,随即,研发团队便利用生产基地及中国地质大学的分析设备,通过近一个半月、上百次的研发试验,终于研制出了高性能专用发泡剂与增粘剂。新型发泡剂与增粘剂的添加,使得泡沫混凝土的饱水容重控制在每立方米1300千克左右,并且一次性浇筑高度由常规的0.4米突破至0.9米甚至更高;沉管顶部水的压强为0.5兆帕,而试块能抗住3.2兆帕以上的压强,既起到了减载效果,也提升了抗压能力与使用寿命。



沉管减载泡沫轻质混凝土的成功研发,有效保证了沉管的使用寿命。通过新材料、新工艺建造出来的“轻铠甲”,为以后沉管减载结构提出了一种新思路。



1

END

1



策划 / 党委工作部 东西轴线项目

栏目序言 / 延涵

栏目前言 / 宋文健

本期文字 / 田本灿

本期图片 / 东西轴线项目

小编 / 延涵




我知道你  在看  哦!

吊车圈    吊车群

        吊车圈               扫码加入千人吊车群


(责任编辑:吊车出租)
下一篇:

【三局建筑】工程人的节日|立秋,开启一场收获之旅!

上一篇:

中交三航提醒!戴口罩有新要求,看图了解!

  • 信息二维码

    手机看新闻

  • 分享到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