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惠轩,35岁,现任济莱高铁六工区经理,是中铁十局七公司一名年轻的“80后”共产党员。他2009年7月参加工作,先后参与了十天高速、云桂铁路、辛泰东莱电气化改造工程、大临铁路等工程建设,从技术员到项目经理,无论在哪个岗位,他都冲在急难险重的最前线,以担当诠释初心,以实干践行使命,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不平凡的业绩,彰显了共产党员的本色。他先后被授予云南省“五一劳动奖章”、中铁十局“感动人物”“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
“我是革命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
2016年7月,大临铁路进入全面施工阶段。正在中铁十局辛泰东莱电气化改造项目任职的黄惠轩,接到任命通知调往大临铁路二分部任项目总工,他毅然放弃了眼下优越的工作环境,加入大临铁路的建设大军。
作为七公司第一个在滇西地区参建的大型铁路隧道群项目,无论是施工管理还是技术经验都相对缺乏。修建“地质博物馆”的大临铁路,更是如同在刀尖上行走,不敢有一丝一毫马虎和懈怠。
他所在的工区负责红豆山隧道出口、二号斜井及和平隧道施工任务。红豆山隧道地处澜沧江断裂带和南汀河断裂带挟持地段,花岗岩风化程度较高,围岩变化快,劣变率高达73.4%,同时伴随着高地温、高地应力、放射性、有毒有害气体等恶劣地质。作为项目总工的他,不是在隧道内研究课题,就是在去隧道的路上。
黄惠轩(左三)与中铁二院专家讨论施工方案。
地质条件恶劣,施工进度缓慢。他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主动请缨住驻扎在红豆山隧道出口,当起了“隧道架子队队长”。他从技术管理和施工组织入手,查找问题、解决问题,施工中采取超前管棚、大管棚锁脚、加密钢架间距、预埋管道泵送砼回填塌腔等各种措施,安全度过了多个危险地段……经过两个多月的“蹲点”管理,不仅解决了老大难问题,更是在局指综合评比中获得了第一名。
经历7次搬家,先后驻扎过6个洞口,黄惠轩被大家称为“救火队长”。他没有一句怨言,每一次“救火”都完美收官。他常笑着说:“我是革命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
“不畏难、不服输,越是艰险越向前”
2017年8月,黄惠轩临危受命接任项目一分部经理。面对复杂的地质环境,他积极与设计、业主联系,通过与知名高校合作,制定了有效的气体检测及施工方案,提前完成了红豆山隧道1#斜井的复工工作。他重建碎石加工厂,维修破损便道,解决地材质量差、采购供应不及时等难题,施工进度稳步提升。有人问他,每天跑到那么危险的掌子面去排查怕不怕?他说:“当然怕,但党的领导干部必须以上率下,这是责任和使命。”
2018年8月17日,黄惠轩负责的红豆山隧道2#斜井平导突发涌水,最大出水量每小时3700多立方,日涌水量超6万立方。反坡排水距离长、坡度大、扬程高等问题都给抢险工作增加了难度。项目紧急调集200余名施工人员参加抢险,9条直径超过20厘米的排水管同时抽排。施工人员站在齐腰深的水里操作大功率水泵,日夜倒班不间断排水作业,短短十余天抽排水量就超过110万立方米,相当于580多个标准游泳池的蓄水量。在危急时刻,他始终冲在最前面,身先士卒带头干,历经37天的全力抢险,终于排除险情。
黄惠轩(左一)安抚工人们的紧张情绪。
每日承受着来自工期、进度、安全、质量等方面的多重压力,现场施工人员情绪低落。他每天走到掌子面和他们沟通交谈,缓解工人们的紧张情绪,多次与协作队伍商量解决办法,终于在迂回2#平导找到了突破口,艰难穿过富水断层地段,摸索出了一套反坡抽排水及带水作业施工经验。正因为有这样一位充满热情的党员带头人,使项目上下团结一心,克服了诸多困难,最终实现了红豆山隧道顺利贯通,世界罕见、国内首例的“毒气隧道”被不服输的中铁十局人攻克。黄惠轩也被云南省授予“五一劳动奖章”。
黄惠轩被云南省授予“五一劳动奖章”荣誉。
2021年1月,他带着“红豆山”团队转战济南,投入到济莱高铁的紧张建设中。开工即大干,起步即决战。他从制度建设、方案优化、队伍管理、风险管控等方面入手,积极与设计单位沟通,合理优化施工工序,加快推进施工建设。截至日前,项目开累完成产值1.59亿元。其中,港沟站特大桥桩基完成92.62%,承台完成62.16%;港沟跨京沪高速特大桥,桩基完成91.82%,承台完成82.76%,墩台身完成74.14%;有兰峪跨京沪高速公路大桥,桥梁施工已完成95%;有兰峪隧道提前实现贯通。
“授人鱼不如授之以渔”
黄惠轩是从技术员一步步成长起来的,有扎实的专业水平和丰富施工经验,传帮带是他非常重视的一项重要工作。他常说:“自己走过的弯路不能让年轻人再走一遍。”
黄惠轩(左二)工现场指导教学。
他带着年轻技术员一起到现场,走到哪里,哪里就是教学课堂。通过让年轻的技术人员全程参与初支开裂、突泥涌水等突发事件的处理,以理论实践相结合的现场教学,快速提高大家技术水平。他还经常组织座谈交流,通过面对面传授、交流施工管理的经验和技巧,增加技术人员的实践经验,帮助年轻技术人员尽快成长为懂技术、会管理的复合型人才。这就是他经常说的“实用流”。
黄惠轩(右一)与年轻技术人员面对面交流经验。
他常说,“作为新时代的工程技术管理人员,应与时俱进,善学习、敢创新,扎根现场、服务现场。”近年来,在他的帮助培养下,张彦龙、陆永刚、鹿自兴等一批年轻人快速成长成才,走上了项目的管理岗位。
“亏欠家人的太多了,已经还不上”
黄惠轩无愧于岗位、无愧于党员身份,却愧对家人。父母年迈、身体不好,孩子刚上幼儿园,陪伴他们的时间少之又少。父亲心脏手术时,项目正处于攻坚阶段,他没能侍奉左右;岳父去世时,他只能短暂停留,参加完葬礼就急匆匆赶回工地;孩子生病高烧住院,没能陪在身边……
有次视频通话时,女儿问他:“爸爸,你什么时候回家陪我?再不回来我就长大了!”他笑着说:“隧道打通了,爸爸就回去。”望着屏幕里女儿期盼的眼神,一向坚强的他,忍不住红了眼眶。
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一路走来,黄惠轩从见习生到管理标兵,从普通群众到党员干部,经过风雨,历经逆境,但他时刻以党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担当尽责、勇于争先,无怨无悔、甘于奉献,为飘扬一线的党旗增添光彩,为争创一流的企业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