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9年入列“双百企业”以来,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重要论述精神,优化区域布局、调整产业结构,依靠区域化、专业化、属地化改革举措,蹚出三级公司高质量发展的新路。
01
深耕区域发展
●郑州市四环线及大河路快速化工程●
迁址以来,规模翻番、利润翻番,公路工程施工总承包资质成功“升特”,郑州市建筑施工总承包AAA级信用企业排名从33跃升至12名,获评河南省优秀施工企业、郑州市施工总承包先进企业等称号……七公司深耕大中原的发展成效有目共睹,成为一公局集团先行先试的区域化、属地化战略单位的典型代表。2018年,七公司迁址河南郑州不久,便相继在郑州中标郑州东四环、中牟县综合管廊、黄河滩区迁建等项目,并入选河南省重点培育建筑类企业、郑州市建筑业总部企业培育对象名单。身为央企三级单位,资质、业绩等“家底”厚,受地方青睐是一方面,七公司“出京”之路如此顺利,更离不开全体员工坚定同心的执行毅力。
“我们既已下定决心在河南安家落户,就要广泛参与河南的经济建设,扛起地区品牌能力提升的使命;聚集属地高端人才,提升内部管理水平;员工和产业工人离家近、就业稳,幸福指数自然就提升了,区域布局真的做到了于国有益、于企有益、于家有益”,七公司党委书记、执行董事张国友说。“落户”郑州以来,七公司积极制定“三年三步走”规划,抓稳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中部地区崛起战略和河南省“两体系一枢纽”发展新机遇,让企业在中原大地的根扎得更深、更牢,持续焕发属地发展活力。
七公司的变化,是一公局集团深耕区域发展的一个缩影。利用“央企属地”发展模式,一公局集团将20家优秀子企业布局国家重要地区,参与地方经济建设,使低效企业成功脱困,员工收获幸福,三级公司高质量发展态势成为主流。
02
调整产业结构
●北京东六环改造工程●
上海、深圳、北京、青岛、宜宾、胶州湾接连中标,隧道局“做实”以来,紧紧落实一公局集团产业结构调整部署要求,仅1年时间累计实现了新签合同额超100亿元。
“持续深化大盾构品牌,发挥核心技术、核心主业的驱动作用,形成铁路、轨道、城市三大品牌的一体化发展优势,这是实现隧道局高质量发展最重要的路径之一”,一公局集团副总经理、隧道局党委书记尹玉林在隧道局第一次党代会上激动地向与会代表说。2020年底,按照“城轨铁”一体化发展思路,一公局集团将具有城市基因的南京公司与具有大直径盾构品牌优势的盾构公司重组做实为新隧道局。全新的隧道局不再依靠单一铁路、轨道产品,加入“城市”元素后,“大交通”“大城市”产业交集功能全面放大,成为轨道交通新基建的重要引领者和关键增长极。由隧道局承建的北京东六环改造工程4标项目,创造性地提出以“大盾构下穿”工艺代替传统明挖设计,延长地下隧道长度,为北京减少征地1060亩,减少伐木4.7万株,减少政府投资27亿元,创新出“缝合城市”新建设理念,同步刷新了国内大直径盾构的建设纪录。
以隧道局为典型代表,一公局集团依靠专业化整合,在入选“双百企业”的4年里,紧跟中交集团深化改革部署,压减9家同质化公司,不仅使管理费用得到了大幅压降,而且形成了大交通、大城市、大环保等基础设施各领域的产业集群,为三级公司高质量发展筑牢根基。
03
抢滩新产业
●京津冀装配式产业基地●
2021年2月2日,一公局集团全面深化国有企业改革领导小组年度第一次例会暨大创新体系委员会例会上,委员们热烈地讨论着这一年的改革重点。
“我非常赞同组建南燕生态环境研究实验室,一公局集团走到今天,急需加强基建领域的基础性研究工作,推进产学研成果转换,打造生态环保领域原创技术策源地。”
“在推广综合装配式发展模式的3年里,我们取得了一定成效,绿色装配式产品覆盖京津冀、雄安新区、川渝等国内多个重大经济圈,大力推动综合装配式发展模式的复制、科技创新和产业协同。”
要实现从规模效益向创新驱动逐步转型,一公局集团需要抢占先机,抢滩基建新产业。重点之一是大力培育“绿建智造”技术,2018年控股成立未名环保公司,2019年组建水利公司,拓展城市环境治理、水利环保产业等新产业,补齐一公局集团基建领域的短板,改革‘工具箱’越用越熟练。2022年又与北大深圳研究生院合作,成立南燕生态环境研究实验室,坚定做大生态环保产业。抢滩新业态的同时,充分尊重市场规律,发挥集团公司产业协同“一盘棋”效应,平衡好发展与质效关系,各类新设公司、新产业项目均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指标要求。
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一公局集团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积极调整结构布局,截至2022年9月,在中交集团的正确领导下,在一公局集团深改委主责推动下,17家施工类常设公司均具有独立市场主体地位,在各自主责区域、主力产品领域“打拼”,形成发展潜力大、发展方向明、品牌能力强的高质量三级企业产业集群。
来 源 | 战略发展部供 稿 | 宋莉莉 郭嘉欣责 编 | 尹沁宇 郭亚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