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服热线:18690507177

中交二公局第一次一次性送电成功的奇迹

2021-03-17 21:18:35浏览:200 来源:中交二公局   
核心摘要:第一次一次性送电成功的奇迹

项目严格倒排工期,确定重点难点,全天候铺开作业面。为避免交叉作业带来是大吊车的风险和难度,队伍拆分为两个小组,日间展开常规突击任务施工及轨行区是大吊车的供电环网施工任务,夜间展开电缆测试、进行既有线延伸施工。而邓海涛则不分昼夜协调各项事务,几乎没有在凌晨2点前休息过。
在公司是大吊车的大力支持下,各项目上抽调的人员正陆续集结到这里,因为项目进度事关全运会的召开,一天都不能耽搁。邓海涛却暗暗对自己说:“一个小时都不能耽搁!”他每天第一件事就是跑去项目施工地点,看看不同区域的进展,等待机电安装条件具备,第一时间无缝衔接施工。邓海涛要求项目各部门要分层明确责任,分片包揽任务。对每个管理人员要求,白天进行施工前的准备,夜晚组织全员查阅有关地铁电气施工的资料,弥补没有经验的短板。
8月初新员工抵达项目已经是晚上10点,项目领导班子还在开会研究第二天的施工安排。尽管如此,邓海涛明确要求:“新员工要在当天完成安全理论培训,第二天进入现场进行现场施工培训,尽快将新员工带出来!”安全理论培训时,邓海涛并没有离开,而是跟随整个培训过程,这让新员工惊讶之余不敢懈怠。看到他疲惫的脸上认真的神态,新员工进入项目的第一课,除了安全知识,入脑入心的还有今日事今日毕的态度。
供稿|曹腾  编辑|曹宇成  审核|曹小荣
回想项目进场初期,业主方和监理的管理人员会常常投来不信任的眼神。总线路长达13.65公里的区间内,近10万个化学锚栓、4万套支架、3万米接地扁钢、189公里的高压电缆敷设的施工。公司第一次承接地铁系统设备工程类型项目,在很多细节问题上,需要边摸索边干,但这些还不是最大的困扰。复工之初人力队伍的匮乏,以及因疫情延误且不明确的土建交接时间,都压在了项目负责人邓海涛所带领的年轻队伍身上。但是对于他们来说,从接到调令那一天起,就没给自己留退路。邓海涛鼓励大家:“业主对我们的不信任和批评是因为对我们有期待,我们要做出成绩证明我们自己。”
2020年9月18日,西安地铁14号线顺利实现全线“电通”,为车站提供动力的“心脏”开始跳动!随后,胜利的号角就没停下来过,信号动车调试、综合联调等工作乘胜追击。西安市民乘坐地铁14号线去看全运会的期待即将变成现实。     
随着施工进度向“电通”节点靠近,安全风险逐渐加大,邓海涛对安全管理却有他的独家方法,这底气来自于他坚持要求,所有新进项目的工程技术人员先到安全管理岗位上工作学习。
邓海涛提到的“高度肯定”是在2020年9月18日,业主代表金静在西安地铁14号线“电通”节点仪式上感慨地说道:“这是我在西安地铁工作近十年来,遇上的第一次一次性送电成功。没想到当初我们一直担心的中交,非常圆满地完成了电通任务!”
6月初,为切实保证西安全运会的顺利开展,西安地铁14号线的通电节点定在了9月中旬。算下来,通电施工任务的剩余时间只有不到2个月。受制于界面移交缓慢,截至6月中旬仅完成施工总量的20%,剩余80%的供电环网施工任务能否有效完成,将直接影响全线的通电节点是否能够如期实现。
可是别说这些想快点大施拳脚的年轻人不理解,就连项目总工也不理解:“管理力量一直向安全管理倾斜,没必要再增加这方面投入了!”但邓海涛有他的道理:“干过安全管理的人,安全意识强,自我监督的意识也就强!他们再去干工程,会让人很放心!”
2月23日,西安地铁14号线项目顺利通过验收,做好了迎接十四运的准备。回想建设过程,项目经理邓海涛感慨万千:“业主对我们从不信任到高度肯定,一切努力都值了!”
一批批技术和管理“双过硬”的项目人才就是这样在邓海涛的带领下成长起来的。“干成一个项目,练出过硬队伍”这是邓海涛对公司的另一个承诺。

吊车圈    吊车群

        吊车圈               扫码加入千人吊车群


(责任编辑:中国吊车网)
下一篇:

【中交一航】“两山”理念20年 | 一航局以“绿色工程”绘就生态新画卷

上一篇:

中交二公局重磅预告,敬请期待!

  • 信息二维码

    手机看新闻

  • 分享到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