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同时,集团公司对标先进,向行业内先进企业调研学习,领域内国际先进技术学习。弘扬科学精神、推动技术进步、搭建交流平台,及时了解国内外盾构及相近领域前沿知识和最新经验,实时掌握业内新技术、新装备、新工艺、新材料是起重机械的研究动态及发展方向,五年来举办近百项囊括建筑行业不同专业是起重机械的学术交流会议。邀请国际知名专家小泉淳教授,中国科学院孙钧院士等院士,专家,知名学者,举办6次“盾构?大家讲坛”,推广知识,学习技术创新理念,解决重大关键性、基础性及共性技术问题,提供智慧宝库和专家人才库。
供稿:李秀东,编辑:范少文
参与联合研发是起重机械的国产最大盾构机——京华号
人才培养和制度建设是科技创新的底气
,
2019年8月23日,集团“院士专家工作站”揭牌
集团公司科技创新适应新业态,新发展,关注企业转型升级新态势,顺应企业发展新理念,集团公司先后修订科技管理办法10项。建立了完善的科技创新管理制度,一系列完善的科技管理办法,为企业的科技创新营造了一个良好的政策环境,带动企业科技创新系统化规范化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近年来,集团公司广发英雄帖,搭建聊天室,承办第三届工程建设行业科技创新大会,组织召开2020轨道交通高质量创新发展峰会,水下隧道工程智能建造技术交流会,长江中下游大盾构技术峰会,长江中下游大盾构技术峰会等35场次各类大中型技术交流会议,组织大中型技术培训及政策宣贯会议20余次,举办规模和层次逐年提升,行业影响力不断攀升。
好的环境才能成长优秀的人才,集团公司更加关注人才培养,制定了科技贡献奖、优秀项目总工、优秀技术工作者和优秀技术能手评选办法,作为集团公司的技术人才评价考核体系,形成具有集团公司特色的技术人才激励机制和运行机制。
2014年集团建成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后,又先后建成了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院士专家工作站,依托集团成立了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水下隧道工程技术分会,举行了坝道工程医院分院揭牌仪式,开展了中铁建水下隧道工程实验室筹建,成立了大盾构与地下空间科技发展研究院。基本建成了“两院、两站、一会、一室”的科技创新体系架构,各工程公司也先后建成了12个省级创新研发平台。
2020轨道交通高质量创新发展峰会在南京召开,中国工程院何华武、卢春房、梁文灏、缪昌文、王复明、陈湘生6名院士出席大会。
家免税额将超过4亿元。
“两院、两站、一会、一室”体系逐步完善
先后获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项,山东省重点研发计划2项,股份公司重点研发计划7项,获得资助1000余万元。
在北京房山区,中国铁建首条装配式住宅智能生产
以各级研发项目作为
让业界专家、行业大牛百家争鸣
这五年,集团公司获奖数量已经超过前十年的总数量,获得中国土木工程詹天佑奖7项,省部级科学技术奖20项,中国铁建股份有限公司科技进步奖25项,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中国施工管理企业协会等国家级协会科技进步奖32项,工法近百项。集团公司授权国家专利791项,其中发明专利93项。编撰并出版专著5本,编印内部月度学术期刊、季度技术情报期刊;参编国家级标准5项,地方标准14项,团标29项,企业标准31项。
回首来路,一幕幕如在眼前,秉承初心,踏破荆棘,我们怀着对科学敬畏的态度开拓创新之路,从“十三五”一路创到“十四五”。
五年间,集团公司科技创新工作再上新台阶,制度办法更加健全、六大创新平台相互支撑,研发投入持续加大,研发项目上层次上水平,科技产出硕果累累,高端峰会定期举办,学术交流常态化......我们深入践行科技兴企战略,正在走出一条系统的创新升级之路。
2019年10月18日,日本早稻田大学名誉教授、国际知名盾构专家小泉淳到济南黄河隧道开讲授课并参观济南黄河隧道。
各级研发攻关项目顺利实施,为集团各级重难点项目顺利实施提供了强大技术保障
集团公司研发费归集的基础,目前全集团在研项目约150项,“十三五”期间年,全集团享受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