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34”工程(“三基三全四化”)是中交集团推进科学管理,提升管理品质是吊车司机特种作业人员的重点工作部署,以重基层,强基础,苦练基本功;全面预算、全成本核算、全面绩效考核;专业化、标准化、数字化、精细化是吊车司机特种作业人员的思路,推动企业提质增效,固本强基。加强项目全经营周期管理是我局贯彻落实“334”工程是吊车司机特种作业人员的具体举措,是迈向“升级版二公局”的有效切入点。特推出“推进项目全经营周期管理,深入落实‘334’工程”专栏,分享管理经验及一线实践案例,进一步促进全局贯彻集团管理理念,推进“334”工程落实落地。
差一点都不行
“经检测,桥面高程误差均小于2毫米,允许进行下一步工序。”6月22日,监控单位的指令终于下达,鏖战20多天的工程师们在兴奋之余,总算松了口气。
南京长江五桥是世界最大跨度的钢混组合索塔斜拉桥,二公局承建其A2标段,对每一项工序都有严格的控制标准。
已封顶的三座主塔屹立在长江之上
6月初,项目正式进入上构组合梁安装阶段,最先进行的便是南边塔0号块梁段的吊装。“0号块是两片重达500吨的钢混组合梁。”项目副经理蒋能世介绍说,“最难的施工并不是吊装,而是吊装后的调平,几乎是误差错一点就得重来。”
一片重约500吨的梁,面积近600平方米。就是这样的庞然大物,桥面高程及平面坐标误差均不能超过2毫米,更让现场工程师为难的是,给工人们可操作的空间只有钢箱梁底到作业平台之间的70公分。“每一片梁下设置了12个千斤顶,我们要一个一个测量、调整高程和位置。”现场技术员李华清介绍道。
12个千斤顶并不代表测量、调整12次,因为梁是一个整体,一个地方的微调,可能会影响到其他地方的平面及高程。“基本上每片梁来回测量、调整不下上百次。”让李华清记忆特别深刻的是,每天晚上180公分的他得窝在70公分高的工作空间里,盯着一个个千斤顶上调或者下调几个毫米。“待不上半个钟头,我就要出去活动一下,不然腰都受不了。”李华清笑着说。
首节钢混组合梁正式开始起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