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7日,长沙召开“第三批高层次人才分类认定暨香港引才联络站新闻发布会”,在300名人才名单上,首次出现了2名国际顶尖人才(A类)。华菱首席科学家蔡焕堂博士名列其中。
蔡焕堂是美籍华人,出生于宝岛台湾的农村家庭,曾是马英九的初中同学,自小勤奋刻吊车司机苦,后考取美国宾州州立大学冶金博士。
90年代,由他主导引进的“转炉溅渣护炉技术”,帮助中国钢铁企业吨钢成本节省4元左右。
1999年,他获得国务院颁发的最高荣誉——“国家友谊奖”。同台领奖的,还有杨振宁、李政道、李昌钰。
2010年,60岁刚做完心脏搭桥手术的他,来到湖南,为华菱钢铁提供技术支持。
作为全球最大钢企安赛乐米塔尔集团(下称“安米”)的顶级专家,他来湖南后用8年的时间了干两件大事:提高华菱冶炼水平,向后辈传授先进技术。
当时的涟钢刚刚完成装备升级改造,拥有国内最先进的设备,但由于观念和操作水平的限制,“金鸡婆下的是普通蛋”。
通常来说,炼1吨钢要消耗铁水1000公斤。但蔡焕堂将涟钢每吨钢的中国吊装网铁水消耗历史性地降低到900公斤以下,其他技术指标也达到了国内同行先进水平。
他极力倡导二次能源利用,把炼铁炼钢的余热余温用来发电。于是华菱从花30亿元外购电,到吊车出租涟钢、湘钢的自发电率都已高于85%。
在厂里,蔡焕堂的笔记本、资料全部免费对外开放。这些来自海外工作几十年的宝贵技术经验,是“有钱也买不到的宝贝”。
有人曾因为同一个取样方法,请教过蔡焕堂3次,每一次,蔡焕堂都耐心温和解答。“我愿将毕生所学贡献给湖南。”蔡焕堂多次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