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
一个几乎没有平原的地方
最是峡谷纵横、崇山峻岭
也最是“盛产”世界级桥梁
在建的德余高速乌江特大桥
今天
让我们走进正在建设的
德余高速乌江特大桥
一起探秘这座世界级桥梁
01
比“天眼”口径还大
由投资建设的
贵州德(江)余(庆)高速公路
全长104.2公里
其控制性工程乌江特大桥
由四公司、世通重工参建
在建的德余高速乌江特大桥,位于贵州铜仁
该桥全长1834米
是世界最大跨径的上承式钢管混凝土拱桥
其主跨504米
比“天眼”口径还多4米
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天眼”(图片来源:网络)
上承式钢管混凝土工艺非常复杂
融合斜拉桥、悬索桥等多种复杂工艺
技术新、精度高、控制难
02
钢丝连线,乌江上绘“五线谱”
大桥主拱圈共60个节段
最大吊装重达157吨
项目团队创新采用缆索吊系统
完成主拱圈的骨架和拱上结构的安装
但是
凌空吊装这些庞然大物
还要将栓接精度控制在3毫米以内
每一步都要走得万分小心
高空吊装千索发力
胜似黄道婆飞丝走线
主吊承重索28根
单索长达1250米
主吊牵引索更是长达12800米
加上辅索首尾相接
总长可超过9万米
可绕鸟巢体育场90圈
项目团队优化缆索吊系统设计
采用两套往复牵引系统
同步安装主索、起重索、牵引索和通风缆
使用160米塔吊辅助施工
条条缆索跨越“天险”
酷似乌江上的“五线谱”
演绎着一首壮丽的虹桥曲
03
巧妙借力,乌江成“黄金航道”
峡谷施工进场有难度
在滩多谷狭的乌江两侧架桥
更非易事
在建的德余高速乌江特大桥
施工道路几乎没有直路
大件运输乡道弯多路窄
庞大的钢结构整件运输
几乎不可能
项目团队多次勘察、研究
最终把“目光”放到
乌江这个“黄金水道”上
出港运输
中断20年的乌江复航
给项目送来了大节段运输的好主意
由世通重工在重庆钢结构加工基地加工
沿航道运输
四公司在乌江进行施工作业
如此一来,实现了现场安装、工厂化制作
提高了拱肋加工质量
减少了现场作业
这也是贵州在建高速公路
首次使用长途航道
进行庞大的钢结构运输
从长江涪陵到乌江中游乌江特大桥工地
每艘船舶需穿过4大水电站
单程运输就要逆行480公里
个中艰难,不言而喻
经过电站大坝
由于航道船闸有尺寸限制
项目团队反复堪察研究20余次
协调设计、施工、钢结构制造等单位
最终采用拱肋1~4节段散件运输再复拼
其余部件整节段运输
有效破解了船闸尺寸限制
顺利经过船闸提升至上一级电站大坝水库
04
毫厘之间,定型钢铁“脊梁”
大桥整体刚结体系钢管拱全栓接为世界首创
均为高强螺栓连接
精度控制须在3毫米以内
立拼+卧拼精益求精
索力和线形
精确控制、智能监测、集成展示
确保百吨级钢构组
达到在百米高空毫米就位精度
远程航运来的拱肋构件
精准栓接不可一蹴而就
拱肋横向风缆撑控是重中之重
吊装拱肋调整轴线绝对偏移
时而江风呼啸来作对
掌握索力优化核心技术是关健
正在吊装纵移中
为精准呈现“飞虹”造型
项目团队通过有限元模型计算
优化扣、背索索力
设置节段预抬量
控制扣塔(交界墩)偏位
扣背索平衡张拉控制
将卸扣后的线形和内力控制在容许偏差内
有效保证主拱线型标高和合龙精度
确保“平安品质大桥”雄跨乌江百年
毫米级风撑对位安装
05
安全至上,高空成功“微创搭桥”
乌江水深江阔
150米的高空吊装惊心动魄
项目团队始终践行
专业化、标准化、装配化的理念
结构验算多方式复核
作业通道整体设计
专项方案专家论证
实现本质安全
正在拱件吊装栓接中
为实现自动化监测、预警
使用全套智能监控系统、北斗定位系统、
缆索系统、扣挂系统等BIM建模
模拟与优化
BIM可视化交底应用
完全消除无法预知的各种风险
实现了大桥高空作业全方位安全护航
滔滔乌江东逝水
壁岩纤道创奇迹
在迎难而上、开拓创新的中交人手中
德余高速乌江特大桥
正在勾勒出一幅壮美身影
策 划|宣传文化部 四公司 德余公司 世通重工
供 稿|饶南南 唐明强
制 作|新媒体编辑部 · 刘琳 郭亚维
责 编|尹沁宇 刘琳
监 制|李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