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摘要:南通海洋公司:疫情防控“不离线”,稳产保供“不断线”
近日,在三航局南通海洋启东基地的码头上,一幅写着“热烈庆祝华润电力苍南1号项目14号单桩成功出运”字样的红色条幅在明黄色的海上风电单桩的衬托下格外惹眼。员工们脸上都戴着口罩,却掩抑不住流露出的喜悦之情。
“真不容易啊,2天269块钢板切割焊接,7台工装门架改造,大家齐心协力、众志成城,实现了疫情防控‘不离线’,稳产保供‘不断线’,终于按时完成了保供任务”,启东基地生产运营部部长黄振毅眼神坚定地望着正在装船出运的14号单桩感叹道。3月,正是南通海洋公司冲刺一季度“开门红 开局稳”的关键节点,国内疫情突然爆发,多地出现散发病例,公司所在地也未能幸免。按照当地全民核酸的疫情防控要求,全体员工随时要暂停手上工作集中前往检测点排队进行核酸采样,员工入厂即要查验“两码”,还要增加对厂区的排查消杀次数,并对途径和停留过疫情地区的员工进行排查隔离。种种举措在抓好防疫工作的同时,公司的生产进度也不可避免的产生了一些影响。
按照华润电力1号海上风电项目合同规定,14号单桩3月底前必须完成制作交付出运,其他的单桩也要陆续按照约定交付。但是受疫情交通管控影响,原先为该项目定购的大吨位门架和部分原材料都无法如期运抵,负责指导安装的技术人员也无法按时到厂,而厂内现有门架又全部不符合组对出运要求。启东基地单桩生产即将面临“停摆”,断供失约风险大大增加……与其坐以待毙,不如主动出击。面对接踵而来的困境,基地多次召开疫情生产工作部署会,加强组织领导,保证项目防疫建设“两手抓”,“两不误”。
在项目工期紧张、生产一线人员缺少的情况下,基地青年骨干们组成攻坚团队迅速行动,检查落实疫情防控消杀、个人防护等细节工作。
“防疫不分周末,请大家克服困难,配合要求准时上报个人信息……”为助力项目快速进展,启东基地综合办青年员工施亮亮主动承担起基地所有员工的信息摸排工作,每天动态掌握一线员工实际情况,不漏一人进行核酸检测,安抚、稳定员工的情绪,储备口罩、酒精等防疫物资等后勤保障工作。获得公司2021年度先进生产工作者的黄振毅认真梳理生产进度,率领人均26岁的部门青年员工一起站在项目生产各环节最前沿,积极联络对接各车间、各部室工作人员,借助团队的力量将防疫和生产任务布置到岗、责任到人。
“因为疫情影响,采购的门架是指望不上了,我们只能利用现有材料,对已有小吨位门架进行改造。而且部分门架的横梁还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弯曲,时间紧任务又重”,黄振毅和基地青年业务骨干们在多次考察现场工装情况后得出了一致结论。说干就干,办法总比困难多。华润电力1号海上风电项目14号单桩桩重1896吨,需要将现有的多个100吨承重能力的门架至少提升1倍承重力才能满足出运要求。经过公司总部技术中心和基地反复商讨改进图纸,不断进行实地勘测,最终敲定了一套行之有效的门架改造方案。
通过运用有限元分析技术建模测算钢材屈服强度,准确解算出单桩对门架承压能力。在此基础上,利用千斤顶将已出现弯曲的门架横梁进行调平,在横梁两侧和底部分别加装加强底板和挡板,提高门架耐磨性,增大桩体表面与门架的接触面积,并根据密度大受力强的原则在横梁内部中间的位置增加筋板布置密度,从而极大提升了门架的承重力度。为了尽可能减少疫情带来的影响,基地生产运营部青年员工充分发挥先锋表率作用,“借地”办公,在确保个人防护到位、安全合规开展工作情况下,主动驻扎生产现场指导作业队伍进行工装改造,经过24小时轮班上岗、连续作战,充分利用过往的废旧钢板余料,仅用48小时便赶制出了7块底板、14块挡板、238块筋板,总计完成7个门架改造。改造后的门架承重能力由原来的100吨倍增到200吨,充分满足了目前项目及后续大吨位的单桩承重需求。疫情之下,高质量保供履约仍是南通海洋公司的第一要务。全体南通海洋人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化压力为动力,坚持防疫生产两手抓,急用户所及、做企业力所能及,用聪明才智和实际行动打响了一场全员行动的保供战。
吊车圈 扫码加入千人吊车群
(责任编辑:吊车出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