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主要技术内容
超高层建筑吊装转运平台垂直运输技术,是基于点对点运输理念,以充分利用塔吊吊运能力为前提,采用吊装转运平台为媒介,用以解决施工用地狭小,施工电梯运力不足等问题的垂直运输技术。主要实施关键在于形成以吊装转运平台为媒介的“场内←→场外”运输循环。
(1)平台卸料实施流程
吊装转运平台实施吊车公司,必须综合综合物流计划组织和场内垂直运输两个最重要的属性考虑,解决以下三个关键点:
1)物料全过程运输必须整体包装完整,散装物料如砌块、瓷砖、方木等整体打包,管线管道、幕墙等采用包装架打包;
2)物料进场吊装转运过程中必须解决场内平面物流组织,通常是提前制定交通运输规划,采取交通管控、平面控制等手段解决,可将该部分内容划入总承包管理部门管理;
3)多专业涉及吊运的情况下,采用固定施工队伍专门负责吊料施工,保证施工组织的可控和可靠,提高施工安全保障。
(2)吊装转运平台施工流程
1)第一步:场外装货
场外物流出厂时整体打包,从原厂地发货后/港口清关后不必拆封,直接运至现场或场外指定堆场,并根据进度计划安排,直接装进吊装转运平台运至现场。部分物料(如砌体)需要在现场预留存货的,运至现场指定堆场,现场装至吊装转运平台进行吊运。
2)第二步:塔吊卸货
整体起吊后,按照以下流程就位和卸货,如图 3.6-1 所示。
3)第三步:返回场外装货
卸货完成后,吊装转运平台空篮直接吊至运输汽车,开往场外准备装货。
2.技术指标
本技术无具体指标要求。在技术实施过程前,项目部应做到因地制宜,在满足施工组织要求下,通过垂直运输规划和平台设计深化两方面的考虑,确定吊装转运平台的参数。
(1)垂直运输规划
吊装转运平台实施前,需结合项目实际情况,进行垂直运输规划,形成各施工物料的运输计划表,用以平衡塔吊/施工电梯的运力需求,进一步优化塔吊/施工电梯的布置。以吉隆坡标志塔项目为例,土建结构通过爬模系统、超高泵送和 1 部塔吊解决物料运输;钢结构外框钢柱钢梁各 1 台塔吊负责南北片区吊装;防火涂料采用超高泵送,后期精装修材料通过正式电梯运达;施工人员和建筑垃圾通过施工电梯运输;剩余的砌体、幕墙、机电综合管线、装修等大量的零碎散材料,通过吊装转运平台解决。
(2)平台设计和深化
平台的设计和深化,需结合实际运输物料来进行,主要关键点在于物料堆积设计、物料模数匹配和单次起吊最大重量。
以吉隆坡标志塔项目为例,考虑到平台主要用于砌体、幕墙、机电综合管道等三大项材料运输,在此基础上进行堆积设计,满足最紧密堆积要求。经模数匹配等筛选吊装运输找哪家,最终确定了主要卸料平台尺寸为 6500×2000×1800,最大载重量设计为 10t,实际控制按限载 8t 使用,物料平台自重约 3t,整体起吊重量最高为 13t,处于塔楼塔吊 13t 最大起吊性能范围内。平台的设计及深化,还需结合项目实际情况吊车,考虑平台卸货施工操作的安全性和可行性,进行特定的节点优化。
以吉隆坡标志塔项目为例,节点深化时考虑了①吊运时,将平台卸料口固定在卸货层楼板的固定措施;②卸料时,为加快卸货速度,平台铺设卸料导轨,采用卷扬机牵引卸料,如图 3.6-2 所示。
3.经济、环境效果分析
(1)可配合整体打包运输,从原厂地至施工指定点均包装运输吊装运输找哪家,减少了一般施工过程中不必要的拆装过程,满足国际合作项目,跨国物流等形式的施工;
(2)单次起吊充分发挥了塔吊的最大性能,节约了吊次,使得塔吊设备最大效率化,充分有效地使用投入的机械措施,间接节约了总承包管理费用;
(3)场外装运至现场,随卸随走,不占用现场平面布置,解决了施工现场场地狭小,材料堆场不足的问题;
(4)无需用到施工电梯,大大减少了材料运输对施工电梯的要求,节约了施工电梯投入量,间接减轻了施工电梯影响正式电梯安装的工期。
4.适用范围
适用于各类型高层民用建筑垂直运输工程,特别针对于:
(1)因施工要求(为了赶幕墙及外围楼板进度),外立面/外围楼板不允许安装施工电梯的情况;
(2)因施工要求(为了赶核心筒正式电梯进度),核心筒内不允许或仅允许布置少量施工电梯的情况;
(3)因施工要求(为了使得附属结构进度与塔楼结构进度同步),裙楼附属结构需要同步施工的情况;
(4)因场地限制(或周边环境影响),现场建筑红线即是用地红线,无多余施工用地的情况。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