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交三公局建筑工程分公司生命如歌,青春是最动听的旋律
人生如戏,青春是最热烈的一幕
通过这些“微镜头”看看这些发生在建筑公司的青春故事
一张明信片,一段青春情
我与小贾,作为2023届新生,被分配到了同一个项目。他在工程部,终日与钢筋水泥为伴,在尘土与机械轰鸣中编织着城市的轮廓;我则在综合办公室,于文件与会议的交织中,维系着项目日常运转的脉络。不同的岗位,却并未阻隔我们之间友谊的桥梁。闲暇时,我们结伴出游、并肩游戏、放声高歌,也常互诉心事、彼此打气。那些日子简单又美好,如星辰点亮青春的夜空。这近两年的光阴,因小贾的一纸调令,悄然翻向了离别的一章。
临别之际,平日里大大咧咧、不拘小节的他,竟心思细腻地为我准备了一份分别礼物——一张明信片。当我接过卡片,看到上面那刚劲有力的字迹:“青春无畏,逐梦前行,他日再聚,共话辉煌”,没有伤感,不见愁绪,反倒透着几分豪情壮志,仿佛在说,我们的青春征程,从不止于一次分别。
天下之大,前路迢迢,只要我们还身着中交的工装,还在这片土地上挥洒汗水,我相信终有一天,我们会在某个项目里再度相遇。其实,又何必执着于重逢?我们一同参与建设的那座高楼,早已在时光的长河中静静矗立。它见证过我们并肩奋斗的日日夜夜,收藏着我们的热血与激情,也将这份纯粹而深厚的情谊,凝固成了青春里最恒久的风景。
——李亮一件蓝雨衣,传递奋斗情
库房角落的纸箱装着一次性雨衣,最上面的那件蓝雨衣显出褶皱,衣角沾着几点水渍和泥渍。这是三个多月前,师兄在一场雨中递给我的。
在项目开工仪式前,为了布置好临时会议室,我跟着师兄去库房搬办公桌椅。刚准备把第一张桌子搬到门口,一场雨就悄无声息地落了下来。我下意识地往房间里躲,但转过头发现师兄已迅速套上自己的雨衣,又从库房里翻出这件蓝色的递给我,“快穿上,别淋着,继续搬。”说完,便转身继续向库房走去,雨水打湿了他的裤脚,他却浑然不觉。我裹着带着淡淡橡胶味的雨衣,看着他在雨幕中忙碌的身影,第一次真切感受到“中交人”这三个字背后的重量。
雨渐渐小了,滴落在雨衣上的声响越来越轻,但似乎肩上的责任却愈发显得清晰有份量。如今这件雨衣依旧放在库房,每当我整理物资、协调现场事务时,总会想起那场雨。作为公司,项目办公室的一名新人,或许暂时做不出惊天动地的成绩,但我会带着这份从雨水中接过的担当,在琐碎的工作中踏实前行,像师兄一样,用主动作为诠释责任,在项目建设的岁月里,书写属于自己的青春故事。
——江德阳一个好团队,共闯技术关
作为项目部技术人员,我的核心职责就是把图纸变成现实,用技术为工程质量兜底。入职三年来,依托项目在论文、工法、专利、QC等方面取得多项省部级、市局级奖项。
我们攻克了地质复杂基础的施工难题,优化了钢筋绑扎与混凝土浇筑的工艺参数,通过 BIM 技术模拟减少了现场返工,最终实现了工程进度与质量双达标。每一个数据的反复核算、每一套方案的多次推演、每一次现场的蹲点指导,都是技术人对“精益求精”的践行。
工程建设从没有“单打独斗”的可能。技术方案的落地,离不开施工班组的高效执行;难题的破解,离不开设计、监理团队的密切配合;细节的完善,离不开后勤保障的默默支持。在基础桩基施工、主体施工等关键阶段与施工队 24 小时轮班值守,拿到施工过程关键时间节点的关键数据,根据理论与实际结合,推导数据,为科研的进行奠定坚实基础。
未来我将继续深耕技术领域,紧盯行业新技术、新工艺,在绿色施工、智慧建造上多下功夫,用更专业的能力为工程安全、质量、效益保驾护航。同时,我也会主动分享经验,带动身边的年轻技术人员共同成长,和团队一起攻克更多技术难关,为项目部、为公司创造更大价值。
——卢伟一把新卷尺,刻写履责心
尺身裹着淡淡的水泥灰,卡扣处留着反复按压的划痕,却依旧能精准卡合每一处测量点。这是项目工地上,陪我走过四个月的“老伙计”。刚到项目组时,这把卷尺还是崭新的。第一次跟着师傅去现场测量,我攥着它手忙脚乱,卷尺“唰”地弹开又猛地收回,差点划伤手掌。师傅笑着接过,教我“拉尺要稳,读数要盯紧毫米位”。
从钢筋间距的精准把控,再到抹灰阶段的尺寸复核,这把卷尺身上的数字被汗水浸过、被雨水淋过,渐渐有些模糊,但每一道刻度都刻着我的成长:从只会机械读数的新人,到能凭借经验预判误差的技术人员。
那些卷尺延伸又收回的瞬间,是青春里最踏实的印记——每一个精准的数值,都是项目推进的基石;每一次刻度的重合,都是青春与责任的对望。这把普通的卷尺,丈量着钢筋水泥的距离,也丈量着我扎根一线、不负韶华的青春轨迹。
——张犇一颗旧篮球,挥洒运动情
这是一颗高中同学送给我篮球,它陪伴了我高中三年、大学四年,见证了我在学生时代最纯粹的快乐。它曾在夕阳下划出过无数道弧线,也曾在我们的争抢中,无数次重重地砸在篮板上,发出“砰、砰、砰”的回响,那是我们青春里最激昂的鼓点。
现在它被我带到了项目上,偶尔下班后三五个同事一起相聚球场,在这里,没有总工,没有部长,只有满场飞奔的队友和对手。所有的疲惫、思乡,以及初来乍到对项目环境的不适,都随着一次次奔跑、传球和投篮,挥洒在球场上。
如今,项目已近尾声,慢慢有人将奔赴下一个项目。这颗篮球,我们会将它带走。因为它告诉我们,青春会散场,但团队不会。无论走到哪里,只要这颗球还能弹起,我们的心,就永远在一起。
——张健一本笔记本,一门入门课
这本笔记密密麻麻地记满了“磷石膏抹灰”的相关规定,这是我刚到工地时,最先啃下的“硬骨头”。
三个月来到工地,跟着师傅每层走动,师傅带着我认识现场,每说一句用手机的记事本记录下来,后因为抹灰工程的开始,学习抹灰工程,师傅给了我磷石膏抹灰的规范,并给我划出了重要的部分。师傅说一句我写一句,生怕遗漏了任何一个细节。
每天跟着师傅在工地里穿梭,看着那原本粗糙的墙面,在师傅检查和监督下逐渐变得平整光滑,我心中充满了期待,渴望自己也能早日掌握这门技艺。遇到不懂的地方,我就赶紧翻出笔记,对照着规范,虽然一开始总是做得不尽如人意,但每一次的尝试都让我离成功更近一步。如今三个月过去,再翻这本笔记,那些曾经需要逐字琢磨的参数,已经成了肌肉记忆,现在我拿着靠尺检查墙面,不用再翻笔记就能报出误差范围,而这本子上的每一笔,都藏着我刚到工地时,对着抹灰层从“看不懂”到“摸得透”的慌张与坚持,是我三个月工地生涯最踏实的成长印记。
——姚添贺一枚监考证,两种青春悟
这张2021年的监考证,是青春的“时光邮戳”,一摸便唤醒心底的悸动。
学生时主动参与监考,以“旁观者”视角凝望满场逐梦人埋首疾书,只觉青春就该义无反顾;如今工作第三年再翻起,才懂当年笔杆里的坚持藏着多少取舍——原来逐梦从不是年少专属,那份赤诚热望,既照亮过青春,也成了我闯职场时对抗迷茫的底气。
青春从没过时,旧物件里的时光,让不同阶段的我,读懂同一份全力以赴的珍贵。
——罗伟一张电影票,一种家国情
这张电影票来自今年国庆节的相约,与同事一起观看电影《志愿军:浴血和平》。我们几人都生长在东北,不只体会到电影中天气的“冷”,更了解到物资匮乏之冷、供给被阻之冷、冲突厮杀之冷……在冰天雪地的世界里,志愿军战士们浴血奋战,其中无数的青年燃烧了自己的青春,展现出“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战斗风貌。我回忆起我的家乡就是抗联英雄杨靖宇将军的牺牲地,从小就经常去殉国地景区参观、赏景。在今天的和平年代,我们的青春是继续奉献在祖国大地上,传承奋斗精神,踏实担起我们的责任。
——刘卓翰 老物件、新工具,带我们探寻一段段难忘回忆,然而对青春的感受不止是回首过去的万千感慨,更是立即出发的坚定号角。“中交人”的青春是精益求精的卡尺,力求消除误差,自信地告诉世界“这条路通向未来”;“中交人”的青春是承前启后的坐标,从入门到精通,踏实地践行诺言“我正在迈进未来”!
来源:南宁项目 李亮 浙江项目 罗伟 江德阳
白下项目 卢伟 首钢贵钢项目 张犇 张健 姚添贺 南京IC项目 刘卓翰
编辑:袁梦 刘卓翰初审:蒋琦璐 石慧审核:沈健
客服热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