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铁路今年是遵义会议召开90周年
“转折之城”——遵义
迎来暑期旅游客流高峰
▲络绎不绝的游客7月份渝贵铁路遵义站发送旅客超80万人次单日最高发送旅客近3.3万人次
▲渝贵铁路遵义站客流旺盛
而6公里外的遵义西站正悄然上演着从火车轰鸣到人声鼎沸的
惊喜变化走!到遵义西站寻旧踪,逛菜市↓↓↓农贸市场的烟火气十足
遵义西站有着怎样的往事?
又有哪些生活百态?遵义站的历程1965年,川黔铁路的汽笛声划破黔北山川。遵义站每天最喧腾的时刻,莫过于上海开往重庆的T26次列车进站。
站台上挤满了翘首的吴越乡亲,接过亲友从上海带回的箱包、布匹、的确良衬衣、肥皂和糖果等来自远方的“稀罕物”。
20世纪80年代,遵义从一个工业基础薄弱的城市,脱胎换骨为拥有机械、电子、冶金、化工、建材等200多家工业企业的工业新城。
▲改扩建后的遵义站站台
1999年1月,改扩建后的遵义站以崭新姿态投入运营——
近1万平方米的棕红色站房,有十层主楼、两个宽敞的候车室、七个售票窗口。
站前北京路两侧,高楼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火车站商圈车水马龙,相当繁华。
▲2007年,遵义站站前广场
2017年,遵义站更名为遵义西站。2019年,川黔铁路高炉子站至南白镇站既有线完成了近半个世纪的使命,遵义西站悄然关停。
▲遵义站更名前后拼版图
火车站变身农贸市场“听说车站关停要拆,原本热闹多年的旱码头忽然安静了,心里怪舍不得的。”做辣椒生意的吕太力说。
吕太力曾在遵义站附近经营一处摊点。火车站地处市区的优渥位置,周边居民集中,生意好做,但摊点经营没着没落的烦恼时常困扰着他。
2021年,遵义西站 改为农贸市场的消息传来,吕太力毫不犹豫率先进驻,租下了距离市场出入口最近、人流量最集中的“C位”,每个月有几千元的收入。
▲吕太力将新到的辣椒逐一过秤
废弃的轨道被拆除、填平、硬化,巨大的蓝色钢棚拔地而起,架在原有的两侧站台风雨棚之上,形成了全市经营规模排行靠前的农贸市场。
▲红色的遵义西站老楼和蓝色的农贸市场钢棚
近700米长的月台上,曾经承载着无数离别与相逢,如今成排的摊位摆满了蔬菜瓜果、水产及肉类。吆喝声取代了风笛声,采买的市民取代了行色匆匆的旅客。
这里每日“冒”着热气腾腾的城市烟火气,也见证着老百姓一日三餐里的“小确幸”。
▲清晨的农贸市场,前来采购的市民往来不绝
市场管理人员贾尚宽介绍说:“市场的摊位加门店共有600余个,解决了上千人的就业问题,而每天来此买菜的市民也有近千人。”
▲忙碌的摊主和商贩每天6时,刘世英会准时来到自家的菜摊前,将十余种菜品一一堆码、打理并开始接待赶早市的客人。
在这里经营近4年,她家的摊位从1个扩展到3个,批零兼营,每天一直要忙到22时才回家。
▲忙碌中的刘世英“再辛苦也能守着家看着娃,比外出务工强多了。”刘世英乐呵地说。
1997年,刘世英从遵义坐火车外出务工,平均两年才能回一次家,孩子成长中自己的“缺位”令她深感遗憾。
2020年,她决定回乡另谋出路,在习水老家的土地种起了玉米和蔬菜,确保了菜摊的货源及品质。
趁着中午逛菜市人少的间隙,刘世英把椅背靠在站台雨棚的支柱下打盹。“有时候做梦都是挤着赶火车的场景。以前汽车进不了车站,现在我们运货的车天天能进来!”
刘世英调侃道。出站口的风雨棚仍保留原样,盖上蓝色钢棚后,就成了车辆进出的通道。
▲小小“菜篮子”里,装着大民生
寻找车站旧时的模样 前不久,84岁的张再远在女儿张兰的陪同下,从上海乘坐高铁前往遵义,这是他时隔40年首次重返年轻时工作过的热土。
▲遵义西站航拍“变样了,变样了!”张再远直呼。
张再远记忆中的遵义站,是一幢气派的米黄色二层楼房,矗立在周遭的空旷里。
▲建站时的遵义站 作为支援西南三线建设的一名技术人员,时年不到30岁的张再远从上海出发,坐着绿皮火车来到遵义,从事航天科工相关工作,直至1995年退休回到了苏州老家。
▲1999年完成站改并投入使用的遵义站
张兰在2002年因工作调动离开遵义。在她的印象里,车站是一幢棕红色、两翼舒展的“飞机楼”,宽敞的候车室、连排的售票窗口,人流如织、昼夜不息。
▲2018年,随着渝贵铁路开通运营,
渝贵铁路遵义站投入使用而今,父女俩眼前的渝贵铁路遵义站,融合了遵义会议会址建筑风格的灰色清水墙和歇山屋顶,是新的城市地标。
现在,车站开启了新的篇章,以崭新姿态继续服务百姓,也让当地人在家门口致富。
供稿:《人民铁道》报业有限公司四川记者站(成都局集团公司融媒体中心)
文图:许毅 李锴 戴铁军 刘佳仪 王泽林 张明瑞 谭志勇 刘晓
视频:顾垒 戴铁军 李锴
编辑:金炫美审校:李孝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