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铁一局集团电务工程有限公司召开施工预备会强化品牌建设构建营业线特色安防机制
(朔州讯)“在有限的作业时间内,我们既要争分夺秒优质完成施工任务,更要确保每一个环节、每一道工序都安全可控,正因高铁营业线路施工的特殊性,所以我们进场以来,发挥多年来沉淀下来的营业线路施工组织管理优势,结合项目特点,实施多位一体的安全防护体系,构筑起了稳固的施工安全防线。” 中铁一局电务公司国家骨干通信网及铁路专用通信光缆项目负责人李光辉谈到如何确保营业线施工安全,这样说到。
当城市进入梦乡,高铁线上却亮起一片璀璨的灯火。“天窗点”施工是一场与时间赛跑的战役,更是一场不容有失的安全保卫战。在乌大高铁、大西高铁、张大高铁三条线路上,中铁一局电务公司建设者正在披星戴月、争分夺秒,全力推进国家骨干通信网工程建设。
国家骨干通信网项目是国铁集团首个跨省通信网络路企合作建设项目,是国铁集团服务国家“东数西算”工程、推进数字中国建设的重要举措。
多位一体系统构建安全防控机制
双人互控---清点工机具
项目部严格贯彻“三会”及“五不准”刚性制度,构建多位一体安全防控机制。坚持每次作业前必开施工交底会,明确技术标准和风险点;班前必开布置会,针对当日作业内容制定防范措施;完工必开总结会,及时复盘存在问题。同时刚性落实“五不准”原则:施工计划不明确坚决不干、现场防护不到位坚决不干、设备状态未确认坚决不干、作业人员资质不合格坚决不干、应急预案不完善坚决不干。工机具管理更是责任到“人”、精确到“号”,实现“人-具”绑定。项目创新工机具清点方式,制作了印有不同工岗位类别、机具类别分区的“工机具收纳核验图”,大家根据职责划分,领取和返还各自板块的工机具,数量类型一目了然。
上道前,管理人员更会现场“点兵点将”,在执法记录仪的见证下,保管人逐一自报姓名与编号,不仅确保了人机相符,同时还将“定人、定责、定编号”的铁的纪律深烙于心,确保“谁带上去,谁带下来”,工完料清,扫除机料遗漏引发的安全风险。
逐个筛查从严把好人员进场关口
班前宣誓 “来,吹一下!”8月12日夜间,在朔州东站至雁门关站管理区间点名现场,安全员董航博拿着酒精检测仪逐一对作业人员进行工前检测。这个被大家称为“安全守门员”的管控环节,是每次上道作业前雷打不动的规定动作。
闯过了第一关,还有第二关。
“老李,把你工具包打开看看。”安全员杨波正在用金属探测仪仔细检查每个人的随身物品。“报告!我叫王强,今晚身体状况良好,可以上道作业!”现场作业人员逐个大声报出自己的状态。这种实名确认的方式,既是对自己负责的安全自检,同时也是对团队负责的郑重承诺。
班前会上,现场施工负责人马红哲特别强调:“今晚作业区段照明条件差,所有人必须确保头灯电量充足、亮度达标。咱们干的是精细活,可不能当'摸黑将军'!”“全体都有,举起右手,跟我宣誓!”随着领誓人的号令,二十多名作业人员齐声重温安全誓词。
“别看这些流程简单,可都是血的教训换来的。通过不间断的重复安全承诺,能最大限度让大家集中注意力,时刻保持对安全生产敬畏。” 安质部长杨春峰说。
系统管控从细落实过程管理要求
光缆敷设作业 随着调度命令的下达,驻站联络员与现场负责人严格执行“双确认”制度,确保指令准确传达。”大家排成单列,注意脚下!”在通道门前,施工负责人马红哲持强光手电,不断提醒着跨越股道时的安全要点,随即100余名作业人员依次安全通过湿滑的轨枕区。作业区内,2名安全员化身为“智慧巡检”,各种警示指令不断从对讲机中发出:“注意686号接触网杆下方盖板不稳”“900号接触网杆既有扼流变设备保护!”与此同时,各作业小组严格实行“三不离开”制度——人员不齐不离开、工具不清不离开、垃圾不净不离开。
光缆引上作业 施工结束的哨声响起后,更严苛的“三查”程序随即启动:小组长查、安全员查、负责人查。所有人都在通道门前列队等候,直到对讲机里传来:工具清点完毕,人员全部到齐”的确认声。同时,由防护员、监理和车间组员组成的“排查人墙”构建起最后一道防线,他们“之”字阵形徒步推进,形成三道检查线,确保3公里作业区段不留一颗螺丝、一片纸屑。
当最后一组工具清点完毕,天窗施工圆满结束。晨光中,一列动车组飞驰而过,车轮与钢轨奏响安全乐章。项目部坚持最严的标准、最实的作风,以“万无一失”的标准、“一失万无”的警醒和肩负的责任担当,筑就营业线施工安全防线,为中国高铁的安全运行保驾护航。
供稿单位丨二分公司通讯员丨王瑜 鲁燕编 辑丨尚永超
审 核丨尚永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