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铁五局电务城通公司匠心传承·青春绽放—— 2024届优秀见习生(优秀师徒)
优秀事迹第一期师徒同行:成长之光闪耀
青春由磨砺而出彩,人生因奋斗而升华。2024届见习生们怀揣梦想奔赴一线,在师父的引领下扎根项目、锤炼本领。从青涩到成熟,从跟学到独当一面,他们用脚步丈量责任,以实干书写担当。此刻,让我们走进这群青年,聆听他们的成长故事,致敬师徒同行的温暖与力量。
优秀见习生 /
01 师父:阎昌涛 徒弟:白骞 重庆枢纽1标分部 个人事迹 见习这一年,我完成了从学生到工程人的初步转变。初入项目时迷茫无措,幸有师父阎昌涛悉心引导,带我系统学习铁路供电原理。我参与了110kV牵引变电所施工、设备安装与调试,对照图纸掌握高压系统的控制与保护知识,逐步熟悉现场流程与试验标准。有幸参与公司首个复杂枢纽变电所倒切送电工作,全程跟进新旧系统切换方案的调研与编制,深刻理解了高风险作业的严谨要求。
2024年11月起,我转入工程部,在师父指导下完成全部竣工资料编制。2025年5月,参与编写10kV电力迁改施工方案,掌握了临近既有线施工的规范与审批流程。如今,我已能独立承担施工计划、物资计划及对外协调工作,遇突发情况也能从容应对。成长的背后,是师父的言传身教,是团队的关怀支持,更让我对企业有了深深的归属感。未来,我将继续踏实前行,努力成为一名优秀的工程人。
优秀见习生 / 0
2 师父:栾鸿飞 徒弟:彭凤彬 兰州铁路通号项目部 个人事迹 见习这一年,我从初入工地时的迷茫无措,逐步成长为能独当一面的工程新人。刚到项目时,面对复杂的现场工作,是师父手把手带我熟悉环境,讲解每一个施工环节,教我处理常见问题。在与业主沟通时,我曾不知所措,是师父教会我明确目标、理清思路,实现有效表达。
2025年4月,我参与项目筹划工作,面对施工调查、材料计划、方案编制、技术交底、安全协议、营业线计划等十余项任务,一度心生畏惧。但在师父的鼓励与指导下,我逐一完成现场定标、对接表签订、作业指导书编写等关键工作。三个月的历练,让我系统掌握了既有线施工的流程与规范。
这一路,离不开师父的耐心指点,也让我更加坚定了扎根一线、踏实成长的信念。未来,我将继续努力,早日成为一名优秀的工程师。
优秀见习生 / 0
3 师父:陈庆 徒弟:汤哲潮 京广高铁武广段通信项目部
个人事迹 一年的武广安标通信项目见习转瞬即逝,我从校园步入一线,在实践中完成了角色蜕变。记得第一个天窗点施工,是师父陈庆带我进入现场,耐心讲解人员工器具管理、96芯光缆“8”字形盘绕与正反交叉敷设等规范。在武汉站线缆引入调查中,他对照复杂图纸一步步拆解任务,推演引入口位置。他说:“技术不难,难在管理与规划——多少事要多少人,这才是你要学的。”那一刻,我真正懂得:图纸上的线条要落地,必须与现场严丝合缝。
这一年,在师父的引导下,我实现了从理论到实操的跨越,建立起系统的通信工程认知。他常叮嘱我“多学一点,就多一分底气”,正是这份坚持,让我克服了重重困难。由衷感谢师父的悉心教导,未来我将继续踏实前行,不负教诲,不负青春。
优秀见习生 / 0
4 师父:石毫 徒弟:蒋坤均 京哈高速6标二工区项目部
个人事迹 在京哈高速改扩建项目见习这一年,我在师父石毫的悉心指导下,从试验“新手”逐步成长为能独立担当的检测人员。初做砼配合比试验时,因操作不当导致结果偏差,师父没有责备,而是陪我复盘流程,让我深刻体会到试验工作的严谨与责任。在他的引导下,我养成了记录试验手账的习惯,密密麻麻的数据和批注,见证了我的每一步成长。
如今,我已能熟练完成路基、桥涵、交安等各类关键试验。在一次现场检测中,我发现路基压实度波动,及时汇报并参与分析,提出增加碾压遍数的优化建议,有效保障了施工质量。这一年的深耕细作,让我真正理解了“数据背后是安全”的含义。感谢师父的倾囊相授,未来我将继续坚守试验岗位,用精准数据为工程质量保驾护航。
优秀见习生 / 0
5 师父:杜可 徒弟:赵亚辉 南昌地铁机电01标项目部
个人事迹 见习这一年,我在师父杜可的悉心指导下,从接触网“门外汉”成长为能独立作业的业务骨干。杜师父为我量身制定培养计划,通过“理论+实践”双轨模式,带我认识设备、掌握工序。他手把手教我使用激光测量仪,并安排我完成站台区段参数测量任务,为冷滑试验打下基础。热滑试验中,他带我上车观摩,让我在驾驶舱记录电压变化及隧道区段数据,直观理解供电运行状态。
平时,他让我学习施工方案编制,并跟随资料员掌握施工全过程资料管理。每一次任务后,他都认真检查我的掌握情况,针对性指导不足。正是这份严谨与耐心,让我快速成长。如今,我已能独立承担多项核心工作。感谢杜师父的倾心培养,让我在实践中读懂了责任与专业。未来,我将继续踏实前行,不负“优秀见习生”的荣誉与师父的期望。
优秀见习生 / 0
6师父:李维聪 徒弟:王俊豪 深大城际机电2标项目部
个人事迹 去年七月,我来到深大城际机电项目,初看BIM模型和CAD图纸时,连阀门型号都认不全。师父李维聪从消防泵房详图讲起,带我学管径坡度、支架间距,再到现场量标高、打水平,一步步打牢基础。他发现我擅长编程与AI,便鼓励我把“键盘功夫”用在工程上。
我尝试用Python和大语言模型自动汇总各班组施工日志,将OCR与NLP技术融入资料管理,实现文件一键扫描、智能解析,一分钟生成可检索电子台账,归档效率翻倍。我还开发了“人力资源数据大屏”,用BI可视化用工与培训数据;通过AI实现安全巡查记录的对话式查询,输入问题即可获取分析结果。
感谢师父的信任与引导,让我在钢铁与代码的交汇处,找到了属于自己的星辰大海。未来,我将继续用技术为工程赋能。
来源 | 文中各单位编辑 | 王俊豪审核 | 杨 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