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三峡能源吉林省双辽市位于松辽平原的南部、科尔沁草原东部,作为吉林省重要的畜牧业发展基地,这里的草地总面积超20万亩,为肉牛养殖等产业提供天然条件。但草原传统用途以牧草种植、畜牧养殖为主,受气候、市场等影响,收益相对单一且不稳定。而如今“光伏”成了“魔术师”,让这里的草地实现“一地三用”。跟随记者的详细介绍,一起了解当地是如何让草原不闲置、效益双叠加的。
以种适地栽牧草 养牛改土两不误
草原上自然少不了牛羊的身影。在记者身后的牛棚里,这些肉牛已经长到了七八百斤,等到明年5月份正式出栏的时候,体重还要翻番,达到一千七八百斤后再售卖。目前,牧场养殖的200多头肉牛正处于育肥期,也就是“长肉增肥”的阶段。要想牛卖上好价钱,就得让牛长得壮、肉质好,那就少不了好的饲料。
牧场所在的双辽市,草地面积广阔,牧草种类繁多,在这里生长的牛不缺粮草,但如何给它们搭配出健康的食谱,养殖人员没少下功夫。现在牛饲料当中的牧草来源主要是披碱草,这种牧草的特点是富含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可以给肉牛生长提供丰富的营养。五年前,工作人员在养殖范围内牧草稀疏的区域专门免耕补播披碱草来保障草料供应。此外,这种草本身耐寒、耐旱,非常适宜在当地生长,根系粗壮,在土壤中可以向下扎根100厘米左右,起到保持水土的作用。
以种适地栽牧草又给当地带来哪些改变呢?从吉林一号卫星拍摄到的遥感影像对比来看,2016年7月,部分区域裸露出了地表,但在今年夏天,随着土壤环境的改善,这里变得郁郁葱葱。
以草养畜 畜粪还田 激活牧业生态
有了粮草,当地引进了西门塔尔牛。这种牛生长速度快、适应性强、肉质好,非常受市场欢迎。牛的粪便又可以作为肥料培肥地力,让牧草生长得更旺盛。建立“以草养畜、畜粪还田”的立体生态牧业循环系统是对草地的第二个开发利用途径。
牛棚“晒太阳”发电“光牧互补”发展循环农业
这里的牛棚与普通养殖户家的牛棚不太一样,上方铺满了光伏板。双辽市所在的吉林西部,不仅是草地的集中连片区域,这里也有丰富的风、光自然资源。因此,三峡能源建立起了光伏电站,采用畜牧养殖大棚顶部安装光伏板和地面安装高支架光伏板相结合的形式,最大化捕捉太阳能来发电。产生的电,一部分会直接应用到牧场生产的各个环节当中,其余电量全部并入到电网系统进行进一步消纳。
长2米、宽1米的光伏发电板在光照强度达标的前提下,每天就可以发1度电。项目自2020年年底投产后,67万块光伏板平均每年可产生清洁电能约2.9亿度,估算下来这些电量可以满足13万户普通家庭一年的用电量。
除了产生绿电,光伏板会遮挡部分直射地面的阳光,提高发电效率的同时,减少土壤水分蒸发,为牧草的生长创造了更加适宜的小气候环境。此外,清洗光伏板面的水也会下渗到土地里,增加土壤中的水分,促使地上的牧草在拔节期间茁壮生长。而在寒冷季节,光伏大棚成了保温棚,为牛提供了温暖舒适的生长环境,促进育肥效率,又提升了牛肉的品质。
大幅提升土地经济价值 多渠道助农增收
畜牧和光伏发电在空间利用上形成互补,“一地多用”的模式不仅改善了当地的土壤,牧草收割、肉牛养殖还带动了当地村民的就业。此外,项目也通过回收周边村民养殖的肉牛、引导村民进行科学养殖、提供销售渠道等方式,带动村民增收。
来源 | 央视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