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讯网近日,国家生态环境部正式批准了新疆两个大型煤制天然气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这一重要进展标志着新疆现代煤化工产业在向低碳化、清洁化转型的道路上迈出了关键一步,为我国能源结构优化和煤炭资源高效利用注入了新的活力。
此次获批的项目分别由国能新疆煤制气有限公司与新疆天池能源有限责任公司牵头建设,总投资额高达340.8亿元,单个项目年产能均设定为20亿立方米。两项目选址均位于资源富集的新疆准东经济技术开发区,将集成当前国际先进的煤制天然气工艺,并创新性地融入绿氢耦合、碳捕集封存(CCUS)等前沿低碳技术,致力于在能源生产的全链条实现低碳环保与高效利用的双重目标。
项目规模与民生效益显著
两项目投产后,预计每年可联合生产40亿立方米天然气。这一产能规模足以与我国著名的“深海一号”大气田相媲美,相当于在新疆地区“凭空”再造了一个大型绿色气田。以民生视角观之,参照2024年江苏省全省天然气消费量346.4亿立方米及8526万人口计算,这40亿立方米的天然气供应量,可供约一千万江苏居民使用一整年,其对保障能源供应、改善民生福祉的意义不言而喻。
技术创新与低碳路径清晰
两大项目在技术路线选择上各具特色,均凸显低碳导向:
国能新疆项目:总投资170.44亿元,设计原料煤用量461.78万吨/年、燃料煤用量45.86万吨/年。该项目将配套建设55万吨/年的二氧化碳捕集封存及驱油设施,通过CCUS技术实现碳的资源化利用与封存。
新疆天池能源项目:总投资170.39亿元,设计原料煤用量532.03万吨/年、燃料煤用量25.06万吨/年。其亮点在于建设1.5万立方米/小时的电解水制氢装置以提供绿氢,并同步建设90万吨/年的二氧化碳捕集封存设施。
驱动新疆能源产业集群升级
新疆作为我国煤炭资源大省,正加速构建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的现代化产业集群。今年以来,新疆积极推进准东国家级现代煤化工示范区和哈密国家级现代综合能源与产业化示范区的建设步伐,重点加快准东煤制气和哈密煤制油等旗舰型现代煤化工项目的落地与投产。此举旨在将新疆全力打造成为国家大型煤炭供应保障基地和国家级煤制油气战略基地,夯实国家能源安全屏障。
多重效益与战略意义深远
业内专家普遍认为,此两项目的获批与建设,其意义远超项目本身:
引领低碳转型:通过绿氢耦合、大规模碳捕集等技术的深度应用,项目将显著降低煤化工过程的碳排放强度,为行业树立低碳发展标杆。
推动产业耦合:对促进现代煤化工与“绿电”、“绿氢”等新能源产业的深度耦合与协同发展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加速能源系统的绿色革命。
提升转化效率与附加值:项目预计每年可转化煤炭超千万吨,不仅产出管道天然气、液化天然气等清洁能源,还将附带石脑油、焦油等高附加值化工副产品,实现了资源的梯级利用和价值最大化。
促进清洁生产:在提升转化效率的同时,项目将大幅减少污染物排放,并通过CCUS技术实现二氧化碳的近零排放,践行了生态优先的发展理念。
此次新疆两大煤制天然气项目的环评获批,不仅是地方产业发展的重大利好,更是国家能源战略在新时代背景下的具体体现。它预示着我国现代煤化工产业正朝着更清洁、更低碳、更高效的方向坚实迈进,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推动“双碳”目标实现贡献“新疆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