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交水利水电我与“航浚1003”轮的二十年
自参加工作以来,我其中的二十年光阴,是与“航浚1003”
轮 紧紧相连的。1984年夏,我走出校门,登上这艘当时公司最大、设备最先进的“旗舰”,内心满是作为一名航海爱好者的自豪与憧憬。
“航浚1003”轮 初上船舶,我从操耙学起。师父王杰言传身教,带我掌握放耙、起耙的技术与安全要领。那时设备简陋,除了耙臂深度指示仪外,再无其他辅助仪表——没有真空表、流速仪和浓度计,全凭双眼观察泥浆颜色与流量变化,依靠经验判断操作分寸。耙臂进出、上下没有限位控制,也全靠眼力和手感。甲板上常有一位“老耙头”巡视,一旦发现钢丝绳松紧不当、葫芦片缺油等细微问题,便会高声提醒。正是在他们严格而悉心的指导下,我逐步成长为一名合格的水手,更懂得了如何爱护每一寸船、每一部设备。
五年水手生涯后,我转为实习三副,师从周国柱船长。从他那里,我学会了船舶操纵与管理之道,也逐渐成长为二副、大副,直至最终成为“
航浚1003”轮的船长。 这艘船最常作业于甬江航道——那里江窄流急、船只往来如织,航行本就不易。加之当年国内造船技术尚不成熟,“
航浚1003 ”轮虽为“旗舰”,却故障频发:全船跳闸时有发生,耙头、绞车电机屡现异常,主机遥控与泥泵系统亦常出问题。每一次故障排除、每一次化险为夷,都成为我技术积淀与职业成长中不可或缺的一课。
二十年里,我随“航浚1003 ”轮南征北战,几乎踏遍祖国所有沿海港口。难忘鲅鱼圈寒冬冰封港口的寂静,丹东港七米潮差间的起伏奔腾,平潭海峡急流险滩中的谨慎穿行,台湾海峡的狂风巨浪……而最熟悉的,仍是甬江那弯弯曲曲、暗流涌动的水路。
在这艘船上,我曾与四任船长共事:知识渊博如洪云德船长,常以专业题目启发我们思考;重视制度的吴训英船长,严谨规范每一处操作;善于管理的周国柱船长,知人善任、凝聚团队;技术精湛的戴自国船长,始终追求施工效率的极致。他们风格各异,却都是我职业路上的明灯。至今每遇难题,我仍常回想他们的教诲与风度。
“航浚1003 ”轮于我,已如故乡一般。十七年乡土养育我成人,二十年船舶锤炼我成才。每一次偶然遇见曾经的船员,我总忍不住问起它的近况。“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那艘船,那片海,那些岁月,是我二十年最深切的牵挂,亦是一名航道人永恒的荣耀。
——中交水利公司退休职工 夏建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