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交二公局黑土地上演“山海情”
辽北康平县三台子畜牧场的初春,老农李振国蹲在田埂上,粗糙的手掌摩挲着新修的U型排水渠。远处,连片的农田如棋盘般规整延伸,水泥机耕道在晨雾中若隐若现,“摆弄庄稼小三十年了,哪成想临到老还能给地翻新成了‘高标准’,这板正的排水沟加水泥道,备不住今秋粮垛能摞上天!”
黑土地 山海情康平县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
老李等村民的新希望来源于二公局承建的康平县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三台子畜牧场场区共有1.6万亩农田,破碎的地貌让“一水二草三林四分田”的叹息在村头传了几十年。过去几十年里,村民们以畜牧为主业,并不指望自家的几亩地能为家里实现增收。24年春,二公局建设者的机械轰鸣打破了沉寂,却也让村民皱起眉头——春耕在即,施工队却这时来“整田”修路,动他们耕作的土地?
村民口中的“整田”其实指的是康平县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项目团队要通过整治农田、修建灌溉与排水工程、田间道路、落实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护,将三台子畜牧场场区的农田整治成亩产高、路相连、旱能灌、涝能排的高标准农田。“三台子畜牧场西边坡高,东边地洼,南边是丘陵,北边是沙地,农民年年扎扎实实地种地,亩产却很低,日子越过越穷。”项目工程师杜明哲介绍道。项目团队决心,一定要想办法让这些常年浸透农民汗水却无法结出丰硕果实的的中低产田增产,帮助当地村民过上好日子。
然而,工程推进之初却困难重重,当地春耕时间为四五月,与项目的田块整治和田间道路建设时间正冲突。且固滨石笼、涵洞多位于地头水沟处,受汛期及灌溉水位影响很大。面对重重困难,项目负责人拍板,“结构物先行,固滨石笼与涵洞先施工,等春耕结束再修田间道路、整治清淤!”项目施工1队、2队开启大干,赶在谷雨前完成87处固滨石笼、42座涵洞施工。当播种机驶过新修的排水暗渠时,村民们惊喜地发现,往年积水的洼地竟能顺畅排涝了。
5至9月是春种与秋收之间玉米生长的阶段,更是项目的大干黄金期。盛夏的玉米地蒸腾着热浪,青年突击队的橙色安全帽在青纱帐中若隐若现。GPS定位仪的红光扫过田垄,无人机的嗡鸣声里,1万亩“补丁地”正被重新规划成标准田块。技术员小张的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着:7号片区需增施有机肥3吨、9号田埂坡度调整2.3度。
2024年秋收时,项目也到了冲刺期,眼见金灿灿的玉米即将归仓,施工机械却要进场,农民都纷纷跑来阻拦。项目团队成员开始频繁出入村委会、村民家,握着村民们的手与他们协调沟通。“老哥,这季少收三成,来年能翻两番,请您一定要支持我们工作!”三台子畜牧区的村民们虽心疼地里成熟的玉米,可经不住项目成员天天来家里“报道”。项目团队说,要让玉米收成切实提升村民的收入,助推10个乡镇街道共计33个村过上高质量的生活,这铿锵有力的话语使村民们都开始思索这事儿的得失。
一个月的奔忙下来,33个村的村民都愿意支持工程工作。村委会办事员与团队成员一起来回跑,也见证着村民们的转变,“你们二公局人真有毅力!这嘴皮子都快磨出泡了,还真让这事成了!”杜明哲搭着办事员的肩,笑得眉不见眼,“那还不是因为咱东北这嘎达,人都热情,都是这个!”,说着手上比出了一个大拇指。
2025年春,三台子畜牧场的黑土地焕发新生。连片的农田整整齐齐,排涝站、清淤沟都已就绪,春耕形势一片大好。站在新建的排涝站前,杜明哲的手机响个不停——周边乡镇纷纷预约要来参观参观“样板田”。老李蹲在自家田头,指尖捻开改良后的团粒土,黝黑的脸上映着晚霞:“这‘高标准农田’真是不一般,土有劲道,像揉开了的发面。小杜,等10月一定来田里陪哥掰玉米,喝一碗你们整的田收的大碴子!”
从“望天田”到“智慧田”,康平县的田野革命仍在继续。当秋风吹过齐整的田垄,那些曾质疑的、观望的、期盼的面孔,终将在沉甸甸的粮垛前,读懂“藏粮于地”的深意。这片被科技唤醒的黑土地,正书写着新时代二公局人的“山海情”。
高标准农田建设供稿、编辑丨蔡淑婷 审核丨詹行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