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铁五局二公司编者按:榜样,是旗帜,是灯塔,更是一种引领前行的力量。
青年,是榜样精神的追随者,是榜样力量的践行者,同时本身也可以是一种照亮前路的“新”榜样!
近年来,公司广大职工群众坚定不移听党话、矢志不渝跟党走,积极投身企业改革发展的浪潮中。在这一过程中涌现出了一大批善于创新、勤于创造、敢于拼搏、敢于奋斗的知识型、技术性、创新型的95后年轻干部,他们是企业发展的“新力量”——他们正以创新锐气、担当底色,在公司高质量发展的赛道上迸发蓬勃动能,成为那束最鲜活、最不可或缺的希望之光!
在崇山峻岭间蜿蜒的黄百铁路建设现场,总有一个年轻身影格外忙碌:他背着相机穿梭在钢筋水泥之间,用镜头记录建设者的汗水;他带着笔记本走访宿舍,用活动凝聚团队的温暖;他对着报表精打细算,用责任守护项目的成本。他就是黄百铁路项目综合办公室负责人张海,一位00后的青年党员,入职以来,他以“以影传声、以管节流、以情聚心”为工作准则,在铁路建设的热土上,书写着属于新时代青年的担当故事。
以影传声,让奋斗瞬间“亮”起来
“宣传不是简单地记录,而是要让更多人看见铁路建设者的坚守,读懂工程背后的意义。”这是张海常对自己说的话。作为项目“宣传主心骨”,他不仅善于挖掘一线故事,更懂得结合项目特点与特殊节点,主动对接业主单位与主流媒体,让黄百铁路的建设故事多次登上主流媒体平台。
2024年春节前夕,业主单位提出联合策划《新春走基层》专题报道,计划通过主流媒体展现项目建设者春节坚守岗位的风采。接到任务时,为了让报道更有温度,他会提前走访了春节可能留守职工,用笔记本记下每个人的坚守理由:“家里孩子大了,能理解我”“项目赶工期,我走了同事们压力大”。来采访时,他全程陪同协调,为了拍摄到隧道施工的最佳画面,他提前与工程部和现场沟通,确定安全拍摄区域。结束采访后他还有意带上了过往的活动照片和视频素材,为报道补充了大量鲜活内容。
入职以来,张海策划、对接的报道,先后多次登上人民网、人民日报、央视新闻等主流媒体平台。每次收到报道链接,他都会第一时间转发到项目微信群,看着同事们兴奋地讨论“咱们工地又上新闻了”,他总说:“这些荣誉不是我一个人的,是大家共同奋斗的结果,我只是做好了记录和传递的工作。”
除了对接主流媒体,张海也擅长在日常工作中挖掘“小故事”。他的相机里存着上千张照片:有老师傅手把手教年轻技术员看图纸的耐心,有暴雨后大家一起清理施工便道的齐心,有青年职工在技能比武中夺冠的开心……相机不仅是记录工具,更是连接工地与社会的纽带,能让更多人读懂基建人的责任与担当。
以管节流,让项目成本“省”下来
综合办公室是项目的“大管家”,上承公司决策传达任务,下接项目组织协调工作,琐事繁杂却容不得半点马虎,在同事眼里,张海不仅是“靠谱的管家”“敢创新的年轻人”,更是“‘斤斤计较’的‘铁公鸡’”。他常说:“要让每一分钱都花得值、花得明。”他“斤斤计较”在项目上“得罪”很多人,但正是这份较真,为项目节省了不少不必要的开支。
他深知项目成本管理的重要性,不放过日常管控的每一个小细节,对于项目办公用品采购,他建立了“月度精准申报+动态核对”制度。每月25日,各部门、工区需上报下月办公用品需求清单,张海会逐份核对:“这个工区上个月刚领了10本笔记本,这个月又申报8本,是不是有剩余?”遇到疑问,他会立刻打电话核实,对于不合理的需求,耐心解释原因并调整计划尽量压缩成本,让每一分钱花在刀刃上,别人眼中的“斤斤计较”,正是他责任心的体现。
在有形化建设方面,张海同样注重“规划在前、管控在后”。各工区申报物料清单时,他会要求明确物料的大小、材质、数量,并结合项目实际需求规划使用场景。同时,还制定了“损耗追责制度”,对因管理不当导致物料损坏、丢失的,明确责任并进行扣款。有一次,某个工区的十牌一图被工班施工时破坏,张海按照制度要求,对相关责任人进行了提醒,并从该工区经费中扣除了维修制作费用。“不是故意为难大家,而是要让每个人都有成本意识,避免浪费。”他说。此外,他还严格把控物品进出库领用程序,建立电子台账,做到“入库有记录、领用人签字、库存可追溯”;他还建立公务用车油耗台账,每月总结分析高油耗原因,提炼低油耗经验,从源头杜绝了“糊涂账”。他总说:虽然不是花自己的钱,但是这也是为了项目,为了大家,也对得起自己的工作初心,能多省一分,大家就可以多受益一分。
以情聚心,让团队归属感“浓”起来
“活动要办在大家心坎上,才能真正凝聚人心。”作为项目综合办公室负责人的张海组织活动前,总会先做“需求调研”:通过微信群问卷、宿舍走访等方式,了解大家喜欢的活动类型、时间安排。2024年元旦前夕,张海通过微信群问卷、宿舍走访发现,不少同事因为项目赶工期无法回家过年,心里都有些失落,还有人提到“想念家里的元旦团圆饭”。了解到这些需求后,他立刻策划了“暖冬元旦?情满工地”主题活动。元旦当天,项目食堂张灯结彩,挂满春联,还为大家准备了新年红包。活动开始后,大家围坐在一起吃团圆饭,聊着家乡的元旦习俗,气氛格外热闹。当气氛高潮时有职工说“我出来打工快十年了,第一次在工地过这么有意义的元旦,小张,办得好!”
除了传统节日活动,张海还结合项目节点与同事需求,开展多样化活动。“活动不在于多热闹,而在于是否能真正解决大家的需求。”张海始终坚持“需求调研在前、活动策划在后”,他的办公桌上放着一本厚厚的“活动记录本”,里面详细记录着每次活动的需求调研结果、策划方案、反馈意见,这些文字,见证着他用真心为同事们搭建的“温暖之家”。
如今,黄百铁路的建设仍在稳步推进,张海依旧每天穿梭在办公室与工地之间。他的相机里,不断更新着铁路建设的新画面;他的台账上,记录着每一笔开支的精细管控;他的笔记本里,藏着同事们更多的期待与需求。这位年轻的建设者,正用自己的行动,在黄百铁路的建设征程中,书写着新时代青年的责任与担当,也让青春在筑梦铁路的过程中,绽放出最耀眼的光芒。
单位:黄百铁路项目作者:张泓昕编辑:陈传江审核:陶 醒 严若焓
转载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
注:读者如有意见或建议请在下方“留言”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