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交建“冬季走栈桥,夏季靠船舶,再加上陆运灵活配合,我们这套复合运输模式成效显著。”站在松花江畔,中交路建哈尔滨都市圈北环双里段项目负责人曹安望着满载土方的运输船缓缓驶入北岸码头,江风裹挟着水汽的微凉扑面而来,将他心中积攒已久的压力悄然吹散。
中交路建参建的哈尔滨都市圈北环高速是黑龙江省高速交通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加快哈长城市群建设,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具有重要意义。中交路建承建的标段全长18.62公里,松花江北段因土源紧缺,需将260万立方米土方从松花江南岸跨江调运至北岸,用于路基填筑。
若采用传统陆运方式,120公里的超长运距,单程就需要2.5小时,且受道路条件限制,运输效率极低。“既然陆运行不通,那就改水运!”生产经理张威说道。项目团队反复研讨后,决定利用松花江的水运优势,通过运输船进行土方运输。但松花江水位变化频繁,近5年水位数据显示,水位落差可达数米,若码头选址不当或航线淤堵,将严重影响运输安全和效率。
为此,项目团队组织专家多次沿江调研,综合考量水文气象信息、航道走向等因素,最终计划在松花江两岸增设两座运输码头。北岸码头选址在距施工标段最近、水流相对平缓且地质稳固的区域,南岸码头则选择距离取土场7公里且便于船只进出的位置。
2024年10月两座码头投用后,项目团队定期对水位进行观测记录,组建疏浚工作专班,4艘挖泥船每天作业12个小时,对航道及码头前沿进行疏浚。“以前卡车陆运每天最多运6000立方米,现在货轮单日运输量可达1.2万立方米,相当于800多辆自卸汽车的单程运输量。”张威说道。
但是到了冬季,松花江有4个月的封冻期,水运被迫按下暂停键。施工进度不能停,曹安望着正在建设的松花江特大桥,钢栈桥上机械轰鸣,一个设想在他脑海中浮现:钢栈桥是辅助主桥施工的关键通道,稳定性极高,且松花江冬季不通航,何不将江上260米的主航道部分连通,搭建起跨江运输通道?
沿着这一思路,曹安带领项目团队立即对钢栈桥进行动态受力分析。施工位于主航道区域,江水流速快、深度变化大,在验证方案可行后,技术团队利用探测仪对施工区域进行三维扫描,通过建立高精度地质模型以及大量的数据积累和分析,摸清“水下底细”,精准定位最佳桩基点位及施工工艺。“栈桥使用期间,我们安排专人定期对钢管桩处河床冲刷情况进行监测,如发现冲刷过大,便及时进行防护。”曹安讲道。最终,经过15天奋战,主航道部分连通,这座全长3.8公里的“冰上通道”如期贯通,成功将运距缩短40%,单日土方最大运输量突破2万立方米。
“为应对季节性凌汛,我们还在钢栈桥桥墩的上游增设了防撞墩。”曹安介绍道,“就是把3根钢管桩按‘三角形’排列依次沉桩入泥。防撞墩先对浮冰进行第一次拦截,释放浮冰冲力,并对浮冰进行分流,随即三角形结构中两侧的钢管桩再对浮冰进行二次分流,有效保护钢栈桥的安全。”当满载土方的卡车缓缓驶过栈桥,司机师傅感慨:“本来卡车要绕一大圈,现在直接‘抄近道’,效率翻了好几倍!”
封冻的松花江面,钢铁栈桥如巨龙横卧;解冻后的江面上,运输船队似雁阵穿梭。这套“水陆复合联运”模式,让这条工程“补给线”实现四季畅通。
来源交通建设报中交路建欢迎转载 注明出处推荐阅读以“新”绘就汽车测试生态新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