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铁五局机械化公司1982年,在湖南省衡阳市和平乡连绵山峦成了中铁单位的“根据地”,建筑处、电务处、机筑处等好几家中铁单位在此安居乐业。
在这片区域的最高处矗立着一座水塔,它不仅承担着为中铁单位所有人员供应日常用水的重任,这座水塔无疑成为了中铁单位标志性建筑,见证着那段充满奋斗与希望的岁月。
在水塔下方推平的一大遍平地是三队的车间(修理间)、停车场。边沿处有一间油毛毡搭成的职工宿舍,冬冷夏闷,住着两位伯伯。其中一位吴伯伯,四川人,好客大方、和蔼可亲;另一位是北方大叔,秃顶、肚子圆圆的,说话总把“痛”说成“疼”,听着格外亲切。吴伯伯有个“怪本事”-织毛衣。父母亲时常带我去串门,总能看到吴伯伯坐他们门前的梧桐树下织毛衣,竹芊在手里绕出细密的圈,线团在腿上滚来滚去,毛线在阳光下闪着光,织出的衣衣跟女同志织的一般无二。
我家在另一边的下坡处,这是一排红砖毛坯房,住着六户职工。我家分了两间房,我和哥哥一间,父母一间。不远处就是发电房,父亲就在发电房上班。一台大型发电机像头不知疲倦的老黄牛,“哒哒哒”地从清晨吼到深夜十二点,供着全队的用电任务,机头用来发电的水却能给我们一家提供了热水使用,就是有股机油味。
门前,父亲挖了一个简易的池塘,养了些鱼儿,我们会去割青草来喂食,时不时能见到鱼露出头来,在闷热天里,鱼儿一群群的露出脑袋哈着气,像在跟我们打招呼;院里还养了些鸡,父母亲用竹片编了个小竹屋作为小鸡们的房间,搭了鸡窝。虽离开了农村老家,父母亲仍保持着勤劳致富的生活习惯,倒也增添了不少乐趣。
那时的机三队像个五脏俱全的小社团。托儿所、医务室、公安室、理发室、冰柜冷冻室、电视房、公共浴室等,该有的都有。
托儿所收留的都是可以独自行走的小孩,有 “单位老师”教些简单的字带着做游戏。太小的孩子没人带,父母上班时就会找职工家属照看。
操场边的冷冻室是我们上学路上的“诱惑”。远远总能闻到甜甜的冰棍味,冷气从门缝里钻出来感觉到阵阵凉意,里面摆放着好多种类的冰产品,一毛两毛一根。母亲偶尔也会给我五角钱,我就会与小伙伴们揣着钱,神气地排在窗口前,接过冰根舔上一口,凉意在舌尖炸开能甜一整天。
单位上只有一台电视,平时锁在木箱子里。1983年,香港电视连续剧《射雕英雄传》红遍中国大江南北,负责人会在周末把电视搬到操场外面,我们早早跑去“占座”,板凳排得像个小方阵,月光和屏幕光映着一张张亮闪闪的脸,跟看露天电影似的。郭靖的憨,黄蓉的俏,还有《铁血丹心》的旋律亦成为八十年代的印记,直到后来《绝代双骄》《神雕侠侣》《鹿鼎记》陆续播出,才缓解了我们这些青少年的武侠梦……
那个年代,建筑处、电务处、机筑处等中铁单位所有适龄小孩也都在三公里外的 “五四小学”上学。
在春天潮湿季节,路边的草丛中能找到 “地皮菜”,软乎乎地铺了一地,同学们捡回家做菜吃;茅草根刚冒头,我们边走边撕开皮,嚼里面白白的嫩毛很清甜;野茶花被雨水打湿,我们会用草管当吸管,像蜜蜂一样吸吮着花上的水,甜丝丝的。秋天更热闹,草丛里的刺栗红得发亮,椭圆型的,长满了刺,我们小心剃掉刺,挖掉里面“一肚子”的籽和毛,果肉粗糙却很甘味;还有红通通的小刺苞,长在带刺的枝条上,这种果子嫩且多汁;茶树长鲜嫩的厚茶片,白白的,咬一口脆生生的。
后来长大了,无论周边修筑了多少高速公路、高楼大厦,房屋如何变化?在梦里总能身临其境般在山里搜索到各类“山中野味”来。
1985年,为了解决广大员工的住宅问题,机筑处投资15万元购地1.16万平方米修建茶山坳基地。总投资额53.85万元修建了五层住宅楼两幛共70套,总建筑面积3707.9平方米。我们分批搬过去,落户在中铁五局茶山坳家属基地,那些红砖房渐渐荒废,再没人居住。
如今站在窗前,凝望着远方,隐约能看到山顶的水塔仍如当年那般骄傲地站在最高处,吴伯伯门前的梧桐树已长成了参天大树。《射雕英雄传》主题曲已不再流行,八十年代像本翻过的书,页脚都黄了,可那些旧日时光—电视里的武侠梦、山里的清甜、鸡窝里“咯咯哒”的叫声、伙伴的笑声都还在回放。
END文章版权供稿来源:混凝土分公司
供稿作者:桂莉萍图文编辑:阮佳颖校对审核:曾缤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