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铁一局七公司红色引擎?建者担当 7月,在尼泊尔国辛杜巴尔乔克县的崇山峻岭间,一座崭新的公立学校在喜马拉雅山的阳光下熠熠生辉。这座凝聚着中国建设者智慧与担当的校园背后,是
刘超带领团队与恶劣环境抗争24个月的动人故事——他们用坚韧与匠心,在喜马拉雅山南麓谱写了一曲动人的赞歌。
▲学校临危受命:在“不可能”中创造可能
辛杜巴尔乔克县是2015年尼泊尔国大地震的重灾区,当地学校损毁严重,近百名儿童被迫在漏雨的板房教室中求学。2023年初,中国援建尼泊尔
国 公立学校恢复项目启动,刘超毅然扛起了这一重任。面对那份标注着"红色预警"的地质勘察报告——施工场地不足标准校园的三分之一、三面环山一面临河的地形、长达5个月的雨季、频发的自然灾害、当地工人技术匮乏、唯一通道年久失修——刘超的回答铿锵有力:“越难越要上,孩子们等不起。”
当刘超带领6名中方技术骨干和150名当地工人进驻现场时,现实比报告更为严峻:废墟中碎石与朽木混杂,6米的高差让大型机械寸步难行;周边村民因担心施工影响水源,一度阻拦材料进场。刘超挨家走访,耐心讲解施工方案和环保措施,承诺“不污染一滴水、不破坏一棵树”,更带领团队冒雨为村民修复被暴雨冲毁的引水渠。一周后,村民们主动送来开山工具:“你们是真心来帮忙的,我们信得过!”
匠心传承:从“学徒工"到"技术尖兵”
项目启动首月,传统工艺与现代标准的碰撞给了刘超一个“下马威”。当地工人随意配比的砂浆、3厘米的砖缝,这样的工艺连基本安全都难以保障。“推倒重砌!”刘超的决定让当地工头难以接受:“我们祖祖辈辈都这么盖房子。”
刘超深知,跨越技术鸿沟需要耐心与方法。他将工地变为“流动课堂”:立起“标准样板墙”,钢筋间距误差不超过1毫米,混凝土振捣严格计时2分钟,墙体垂直度必须零偏差。手把手教绑钢筋、支模板,用矿泉水瓶演示配比,甚至亲自示范砌筑手法。当地工人博卡斯回忆:“刘经理就像教兄弟系鞋带一样耐心,既要勒紧又不能太用力。”
面对狭小场地,刘超创新采用“蚂蚁搬家”战术:带领工人用铁锹、箩筐人工开挖,将日进度从30厘米提升到1.2米。博卡斯不仅成长为技术骨干,更将“中国标准”传递给更多当地工人,连校长都赞叹:“这些工人现在比我们的工程师还专业!”
与天争时:雨季中的“中国速度”
2024年6月,肆虐的雨季给工程带来严峻考验:工地沦为泥沼,山路坍塌,材料运输中断,积水深达半米。刘超提出“潮汐施工法”:清晨抢修便道,暴雨时棚内预制构件,雨停间隙突击浇筑。为解决运输难题,他组织村民成立“运输队”,将重型设备拆解后人力搬运上山再组装。
希望之花:绽放在喜马拉雅南麓
7月,这座抗震烈度达8度、砼标号提高一级、采光系数优于设计值20%的现代化学校巍然矗立。150名当地工人获得建筑技能认证,中国建设者的匠心赢得了当地民众的由衷赞叹:“这座学校是中尼友谊的丰碑。”
望着崭新的校园,刘超深情地说:“援建的意义,就是用双手为异国孩子托起希望,让爱心跨越山海,薪火相传。”从技术突破到战胜天险,从破解场地局限到抢赶工期,刘超团队用智慧与汗水,在喜马拉雅山南麓筑起了一座承载希望的“未来之校”。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作者:高 翔 雷丰鸣
编辑:刘盈池审核:喻沛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