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能源股份文章来自:人民数字联播网
地上,绿意葱茏、草坪连片;地下,采煤机依循数字指令精准切割,“乌金”经封闭栈桥源源输出,成为“西电东送”能源战略的重要支撑。
在毛乌素沙地边缘,一座现代化矿井正悄然改变着人们对传统煤矿的认知。这里是陕西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旗下上市企业陕西能源投资股份有限公司所属煤矿,由陕西能源赵石畔矿业运营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赵石畔运营”)建设运营,已于今年8月正式开始联合试运转,预计明年2月底全面投运。
作为设计年产能600万吨的矿井,其不仅是集团公司和陕西能源落实区域能源保供战略的重要布局,更是国家“西电东送”工程的重要能源支点。近年来,赵石畔运营在智慧开采、效能提升等领域展开诸多探索,助推陕西能源保供与绿色转型进程。
智慧赋能开采 激活新质生产力动能
走进赵石畔运营调度指挥中心,巨型屏幕实时显示井下设备运行数据、人员定位、环境参数等信息。工作人员轻点鼠标,智能采煤机按照指令路径开始运转,乌黑的煤炭落入运输机向外运出……
“如今,我们已建立了全方位的安全风险监测预警系统和设备智能诊断功能,实现了井下作业环境监测和设备运行工况数据实时回传和预警告警,当发生异常状况时,能够快速响应、及时处置。”赵石畔运营信息中心主任赵文介绍。
作为陕西省5G融合应用标杆项目,赵石畔运营构建起以“数字底座+智能中枢”为核心的智能开采系统。通过“5G融合一张网+综合管控平台”,可打通全矿井80多个子系统数据壁垒,实现全面感知、智能决策、协同作业。
在智能化采煤工作面,基于数字孪生技术的“透明地质”系统指导着采煤机自主规划路径,实现了远程一键启停和工作面自动找直和液压支架自动跟机作业。“以前综采工作面需要20多人轮班作业,现在只需4~5人就能实现远程操控,大大提高了安全生产水平和开采效率!”综采一队副队长王翔龙感叹。目前,赵石畔运营正朝着“1573”管理目标奋进,蓄力实现“每班下井人员不超过100人、综采工作面作业人员不超过5人、掘进工作面作业人员不超过7人、固定岗位人员减少30%以上”目标,全力打造智能化采掘示范工程。
智能化带来的不仅是效率的提升,也推动着安全理念的升级。据介绍,企业构建的“11558”安全管理体系,通过智能管控平台实现风险的实时预警与闭环处置。2025年以来,赵石畔运营开展多轮专项培训与实战演练,“三违”行为数量同比下降26%,隐患整改率动态保持100%。
“从依赖人防,到强化技防,矿井本质安全水平得到有效提升。”赵石畔运营党委委员、副总经理李饶荣说。截至2025年9月底,矿井已实现连续安全生产超千天。
煤电协同增效 夯实能源安全基底
“从井下采出的原煤,经过洗选加工后,通过输煤皮带直接输送至毗邻的一体化电厂,实现就地清洁转化,极大提升了资源利用效率。”在调度指挥中心,相关负责人指着屏幕上的煤电运营数据介绍。
作为“赵石畔煤电产权管理+赵石畔运营建设生产”的煤电一体化项目,以及榆横——潍坊1000千伏特高压输电工程的配套能源项目,其构建的“原煤直供——高效发电——资源循环”的运营体系,已成为国内煤电协同发展的示范样板之一。
“煤电一体化不是简单叠加,而是通过深度融合实现‘1+1>2’的协同效应。”赵石畔运营党委副书记、总经理欧阳广钱说,赵石畔煤电项目从规划初期就确定了“煤矿+电厂”统一布局、资源共享的模式。煤矿原煤经洗选后,通过封闭栈桥直接输送至电厂,省去中间运输环节;矿井水经过处理后,可循环用于矿区生产,进一步提升了资源综合利用效率。
此外,通过煤电一体化布局,不仅设施实现共建共享、节约投资成本,而且封闭输煤系统降低运输成本40%,并有效防控了粉尘污染,为传统能源企业转型升级提供了可复制的清洁化路径。
“在煤炭市场波动时,一体化模式更能展现出显著抗风险能力。”该公司主要领导表示。据统计,该煤矿全面投产后,每年可稳定产出600万吨优质动力煤,形成“煤不落地、电送全国”的绿色转化模式,年减少运输损耗超1.5万吨,煤电转化效率较传统模式提升8个百分点。远期规划提升至1000万吨,能进一步强化“陕电外送”能源走廊的保障能力。
“地下采煤、地上开花” 书写绿色循环生态答卷
走出调度中心,登上矿区观景台,满目绿意取代了往日裸露的黄土,输煤栈桥在植被掩映中有序运行。
“煤矿建设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地质防治水副总工程师赵超说,企业严格执行“三个百分百”绿色标准:污染防控百分百,固废利用百分百,生态修复百分百,确保煤矿“绿色发展”。
输煤栈桥全封闭运输,实现“煤不落地”,矿井水处理站实现井下疏干水和电厂脱硫废水零排放;充填开采技术年消纳煤矸石、粉煤灰等固体废弃物,推动资源循环利用。“采空区成了固废的‘收纳场’,既防塌陷又增效益。”赵超介绍,相关技术获评“陕西科技创新优秀案例”。这种“开采——利用——修复”的全周期绿色模式,也为煤炭行业落实“双碳”目标提供了实践样本。
此外,赵石畔煤矿通过采用乔木、草坪相结合的方式对裸露山体进行绿化,有效践行生态保护修复工作。2021年,企业获得中国煤炭建设协会颁发的“绿色文明示范工地”称号。
“如今,矿区已经实现了‘地下采煤、地上开花’。”赵超笑着说。
夯实高质量发展根基,需要“硬举措”,也需要“软内核”。“在推进矿区发展的过程中,我们也注重培育以“智领未来、和合共生”为内核的‘智·和’文化,倡导‘以智促安、以和聚力’。”欧阳广钱介绍,“智”体现在智能技术与管理创新上,“和”强调人企和谐、产融协同。近年来,企业通过“党员先锋岗”“技术比武”“安全家书”等特色活动,将文化理念融入生产经营各环节,凝聚起更强发展合力。
技术赋能与文化引领的“双轮驱动”,让矿井整体治理水平有了深入提高。在建设过程中,团队曾创下主立井提前60天封顶、首采工作面精准贯通等纪录,获21项专利和4项软件著作权。
煤海深处,智能装备昼夜运转;黄土高原,绿色画卷徐徐展开。从智能开采的技术突破,到煤电协同的战略布局,再到绿色发展的生态实践,赵石畔运营的每一步探索都紧扣高质量发展主题。
“我们以新质生产力推动产业升级,以绿色转型践行社会责任,为‘再造一个产业新陕投’、陕西能源打造中国现代能源综合运营商贡献实干力量,用实际行动诠释着能源企业的使命担当。未来,将继续以科技为笔,以‘智·和’文化为墨,书写传统能源企业转型的新篇章,为国家能源安全战略注入源源不断的力量。”欧阳广钱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