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交一公局二公司初秋微风拂过拉萨南北山的山脊,樟子松的针叶在阳光下泛着青光,油松的根系悄然在冻土中舒展——谁能想到,这片如今连成片的绿色,曾是飞鸟罕至的荒山。南北山绿化工程项目副经理张彦云站在堆龙德庆区观景台,指着无人机传回的影像感慨:“那片河北杨,三年前还是乱石堆,现在都能藏住野兔了。”
拉萨南北山绿化工程 作为青藏高原生态屏障的核心工程,拉萨南北山绿化工程覆盖全域157万亩荒山,涉及9个县(区)35个乡镇,工程全部完成后,年固碳量可达12万吨,相当于中和拉萨市全年碳排放量的15%,为青藏高原实现碳中和目标提供了关键支撑。中交一公局集团承接堆龙德庆区和曲水县施工任务时,克服了世界屋脊“三重天险”——运输难、生长难、存活难。
“最初连条像样的路都没有,骡子是唯一的‘运输兵’。”52岁的旦增是堆龙德庆区的老骡夫,工程启动时,他带着8头骡子组成运输队,每天背着50斤重的苗木和网围栏,在60度陡坡上踩出深浅不一的脚印。但骡队效率极低——一天最多运300斤物资,还会破坏原生植被。2023年初,26岁的无人机操作手黎明带着5架载重60公斤的无人机进山。“第一次飞遇强风,无人机半空打旋,我手心全是汗。”经过反复测试,团队为无人机加装抗风模块,最终让航线覆盖90%的施工区域。如今,无人机每天能运2吨物资,还能通过多光谱传感器监测苗木生长。
苗木养护 “这里的土,捏一把掉半把石头。”张彦云蹲在山脊,看着工友们用铁锹凿石头——项目团队要建一个200立方米的水箱,为石缝里的树苗供水。南北山土层最薄处仅5厘米,树苗需靠“客土”扎根:外地运来的土壤混合复合肥,像给树苗铺了层“营养毯”。
浇水比运土更难。张彦云团队从拉萨河建集水池,再通过一级、二级两级泵水站逐级上山,再分到17个山顶水箱。“平原机械一天能干完的活,我们200个工人干了40天。”一次凿水箱基础时,铁锹碰到坚硬岩层崩了口,38岁的工友陈新德趴在地上,用凿子一点点凿,手掌血泡与石屑混在一起。他说:“这水是给树救命的,慢就慢点,不能漏。”
如今,“以林配水”模式让每滴水都不浪费:陡坡用滴灌,缓坡用喷灌,张彦云手机里的智能系统可实时显示土壤湿度。“你看这株油松,去年种在石缝里快枯死了,现在根系扎进客土,长得蛮好的。”
抽水泵站地位测量 无人机掠过南北山,昔日荒山已铺展开成片的绿:樟子松的青、油松的墨、河北杨的嫩黄,在4000米海拔的蓝天下格外鲜亮。截至目前,项目累计种植苗木88万株,完成4055亩封山育林、8000亩植苗造林、1205亩播种造林,正让千年冻土焕发新生。
这些数字背后,是旦增牵着骡子踏碎的晨霜,是张彦云团队在苗圃熬过的180个日夜,是陈新德与工友们用铁锹凿出的17个山顶水箱——每一抹新绿,都浸透着建设者的汗水。
从骡队蹄声到无人机嗡鸣,从石缝第一株苗到连片新绿,拉萨南北山的绿化工程,不仅是种树,更是建设者用坚守与智慧在世界屋脊写就的生态答卷。这答卷里,有对自然的敬畏,对后代的承诺,更有生命对生命的致敬——当春风再拂南北山,每片新叶的舒展,都是高原对这份坚守的温柔回应。
来 源 | 拉萨分公司供 稿 | 唐虹 赵亚京编 辑 | 赵亚京推荐阅读喜报 | 拉萨河沿线特色空间开发项目滨河路市政工程施工第一标段荣获“雪莲杯”优质工程奖
让世界更畅通让城市更宜居让生活更美好长按二维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