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交二公局局承建的济枣铁路7标线路全长22.922公里,其中桥梁长度达16.63公里,共设置桩基3797根。作为整条线路的骨架,桥梁把握着列车安全运行的关键命脉。而桩基作为桥梁的基础,其施工质量直接决定着整条线路的百年大计。
在传统桩基施工中,钢筋笼加固支撑通常采用三角支撑架,但该工艺存在钢筋切割和焊接过程中的材料浪费问题。
而济枣铁路项目的一项微创新——
可拆卸式支撑架,有效实现了材料的绿色循环利用,用“小支架”展现了工程建设的“大智慧”。
传统工艺效率受限 济枣铁路项目的桩基施工主要采用两种规格的钢筋笼:直径1.5米和1.8米。由于钢筋笼直径较大,在存放、吊装、运输及下放过程中容易出现变形,可能影响桩基质量。因此,在每个桩基钢筋笼内每间隔2米就设置一道内部加强箍筋。仅靠此难以确保结构稳定性,在施工中通常要加焊三根措施钢筋,形成三角支撑,以增强钢筋笼的整体刚度。
看似简单的三角支撑架,在规模化施工中却成为显著的负担。全线需焊接上千个支撑架,每个都需经过精确切割和焊接,
过程中产生大量钢筋边角料和焊烟污染,既造成材料浪费,又降低施工效率,成为制约工程进度的瓶颈。
可拆卸式支撑架“四两拨千斤”
“三角支架虽能解决钢筋笼变形,但切割后就成了废料,这个问题得想办法解决。”工区经理胡宝春在桩基旁,眉头紧锁说道。
为找到更好的改进办法,项目团队在研讨会上,想到了可以用钢管和正反丝螺栓设计一种可手动拆卸的支撑架。“既然钢管可以通过螺栓连接,为什么支撑架不能像搭积木一样,随时组装、随时拆卸呢?”想法一经提出,大家都认为可行。但是也有人提出疑问,“螺栓连接能和焊接一样牢固吗?”
有想法,就立刻有行动。项目团队选用了既保证强度,又不会过于笨重的钢管,又采用了正反丝螺栓,通过转动可以调整钢筋笼支撑架的长度,就这样按初步想法加工制作成了可手动拆卸的支撑架。
在实践中,工人将可拆卸式支撑架安装于加强箍筋内侧,这个支撑架稳稳地承受住荷载,拆卸时只需一把扳手,几分钟就能完成,后期还可循环利用。“这就是给钢筋笼装上了‘可伸缩的骨架’,既稳固又环保。”现场技术员形象地比喻道。
一举多得的“实惠账本”
从传统式需要切割焊接的三角支撑架,到“可调节、可拆卸、可循环”的支撑架,这打开了桩基施工绿色建造的新账本。
“经济账” ——项目直径1.5米和1.8米的桩基共计300根,总长3303米,若采用传统钢筋三角支撑架,需耗费钢筋5393米,重量达13余吨,成本高昂。而采用可拆卸支撑架仅需40组,每组成本百余元,且可完全回收再利用,显著降低了材料与人工成本。
“效率账” ——传统焊接式三角支撑架需经历测量、焊接、拆除的繁琐工序,耗时费力。采用可拆卸式支撑架后,只需在加强箍筋内侧安装,钢筋笼下放后5分钟即可完成拆除,不仅简化了流程,而且还极大降低了钢筋笼变形率,桩基质量得到保证。
“环保账” ——可拆卸式支撑架通过螺栓连接替代传统焊接工艺,有效消除了烟尘污染和安全风险,从源头上践行了绿色施工理念。这一创新结构简单、成本低廉,具备极强复制性,可在相邻标段及同类项目中快速推广应用,推动行业向更环保、更安全的方向发展。
“一个小小的支架,就能带来非常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环保效益,从一次性消耗转向全周期循环。”铁路公司副总经理、项目经理王远航总结道。
在这条贯穿齐鲁大地的高铁线路上,每一个细节,都在讲述济枣铁路建设者们对品质的执着追求。济枣铁路项目用一个小支架,让每一根钢筋都物尽其用,实现了工程质量与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的三保险。
供稿丨刘怡泽 编辑丨张超华 审核丨詹行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