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铁九局大连分公司以“铸就品牌 勇当先锋”党内主题实践活动为契机,公司围绕“增现金、强管理、控风险、提效益”目标,广泛征集施工一线的“奋斗者故事、团队协作案例及个人成长经历”,以“身边人、身边事”为原型,弘扬“效益文化”,树牢“一切工作到支部”的鲜明导向,提升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
在贵州层峦叠嶂的崇山峻岭间,云雾时常缠绕着陡峭的山脊,崎岖的山路蜿蜒向深谷更深处。就在这片地质条件复杂、施工环境艰苦的土地上,一支充满韧劲的队伍始终穿梭其中 —— 他们便是公司东南区域贵州太平洞金矿项目团队。
▲贵州太平洞金矿尾矿库工程
▲贵州太平洞金矿选矿厂工程
该项目单体多、工期紧,施工压力较大,项目部多次组织业主单位、监理单位、设计单位等进行图纸会审,组织管理人员、劳务队伍细化人材机调配和工期排摆。过程中,不断优化施工组织设计,“边干边算边提升”,传承“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海外矿建精神,用“智慧、绿色、创新”理念,打出守护“金”字招牌的新套路,
保质保量完成业主节点工期要求。
老工长的“金算盘” 53岁的向宽勤是项目部工龄最长的工长。当项目推行“全员成本管控”时,这位老工长主动请缨担任材料监督员。他发现钢筋焊接时产生的余料常被当作废料处理,便带领班组开展“钢筋余料再利用”攻关,将余料加工成马镫筋、定位框等辅助材料,优化了下料方案。
“过去觉得算账是财务的事,现在才明白每个焊点都连着效益。”向宽勤的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录着各种规格钢筋的损耗率。这个曾经只懂埋头干活的老师傅,如今成了项目部最会算“效益账”的“金算盘”。
00后们的“创新突围”
面对主体结构施工中的混凝土超耗难题,00后技术员霍长楠带领着青年突击队打响了一场“精准浇筑”攻坚战。他们通过广联达智慧建模,精准计算浇筑量,并结合模型生成最优浇筑方案。方案实行首月,混凝土损耗率大幅降低。
“创新不是实验室里的专利,而是施工现场的刚需。”霍长楠在技术交底会上展示的对比数据让工友们心服口服。团队还创新采用“分段验收、即时核算”模式,将成本管控节点前移至施工班组,形成“技术-生产-商务”联动机制。
安全团队的“效益防线”
贵州汛期来袭前,安质部刘凤杰带领团队启动“效益保卫战”。他们创新BIM建模技术,对脚手架、模板等工程进行毫米级精度检测,提前排除17处安全隐患。汛期来临后,项目成为业主施工区域内唯一实现“零损失”的施工单位,避免潜在经济损失。
刘凤杰在每次的项目安全例会上都会进行安全警示教育,事故前后对比照片令人震撼。风雨后,相邻工地因防护不到位导致脚手架倒塌,而我们的设备在风雨中岿然不动。团队建立的“安全效益积分制”,将每起隐患排除量化为经济效益,让员工们真切感受到“安全创效”的价值。
在东南区域项目的每项工程建设中,这样的故事天天都在上演。材料员通过集中招标降低周转材料成本,预算员运用大数据分析优化施工方案节省工期......这些散落的“效益星光”,形成项目持续发展的“价值银河”。
每个岗位都是价值创造的源泉守着“金矿”打造“金”字招牌供稿|东南区域项目编辑|胡兆兴 吴永好审核|李海东 宋鹏激情 诚信 融入 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