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铁五局二公司编者按:榜样,是旗帜,是灯塔,更是一种引领前行的力量。
青年,是榜样精神的追随者,是榜样力量的践行者,同时本身也可以是一种照亮前路的“新”榜样!
近年来,公司广大职工群众坚定不移听党话、矢志不渝跟党走,积极投身企业改革发展的浪潮中。在这一过程中涌现出了一大批善于创新、勤于创造、敢于拼搏、敢于奋斗的知识型、技术性、创新型的95后年轻干部,他们是企业发展的“新力量”——他们正以创新锐气、担当底色,在公司高质量发展的赛道上迸发蓬勃动能,成为那束最鲜活、最不可或缺的希望之光!
从嘉陵江特大桥高耸入云的刚构,到望虞河畔如琴弦玉柱般的建筑;从危大工程方案的技术攻坚,到智能建造系统的创新实践,晏竣以数据为利刃,划破工程迷雾;用创新作巨笔,书写基建传奇。三年的时间里,十七项省部级成果见证了他的技术突围,三千万元的降本增效诠释了他的匠心智造。他就是将青春热血浇筑在高铁脉络上的95后先锋——公司通甬铁路项目部副总工程师晏竣。
学府到一线的初心坚守
2020年7月,晏竣毕业于长沙理工大学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是公司首批校招的全日制硕士研究生,随后分配到湖杭铁路项目,在那里遇到了他的良师,在导师的精心指导下,慢慢将学校所学理论知识与现场实际进行结合,不断的自我总结和完善,通过自己掌握的MIDAS/CIVIL软件,进行各种临时结构的验算,成功完成了跨门式墩双层贝雷片支架现浇梁、边跨现浇段支架现浇梁、锁扣钢管桩深基坑围堰等临时结构的设计,为项目提供了坚实技术基础,荣获2020-2021年度“导师带徒优秀师徒”荣誉称号。
晏竣善于总结,深知一切的成果来源于实践,通过方案设计,再到现场检查,再进一步完善总结。通过这种从理论到实践,再从实践到总结的模式,他成功获得公路协会工法2项、省级工法5项、股份公司工法1项、局三级工法13项、实用新型专利授权5项,以及“复杂地质条件下桥梁深水基础施工技术研究”报告奖、局实用技术1项、QC奖1项、学术性论文2篇。期间,公司特意委派他去成都参加临时结构计算培训,通过7天的集中培训学习,进一步提升自己理论知识,最后荣获中国中铁颁发的“工程建设结构计算能力资质证书”。
目前已获得公路协会工法2项、省级工法5项、股份公司工法1项、局三级工法13项、实用新型专利授权5项,以及“复杂地质条件下桥梁深水基础施工技术研究”报告奖、局实用技术1项、QC奖1项、学术性论文2篇。
深水围堰间的匠心淬炼
湖杭铁路项目面临诸多危大工程,包括悬臂浇筑连续梁29联(62个T构)、非标简支梁29孔、道岔连续梁6联。晏竣不断改进施工方案,编写了余杭特大桥、沪乍杭右线特大桥、沪乍杭左线特大桥等多座连续梁专项施工方案,并积极参与悬臂梁现场施工质量及技术管控。在他的努力下,几座特大桥顺利完成施工,梁体线性良好,外观优美,减少了后期修补工作。
广绵高速公路项目嘉陵江特大桥主桥跨越嘉陵江流域。针对嘉陵江2号主墩所处河床陡峭高强岩的情况,晏竣通过多次查阅文献、走访咨询,创新性地使用船舶浮平台作为桩基钻孔平台,使该项目成为公司首个采用此方式的项目。针对2号主墩河床陡峭且岩层强度高、3号主墩所处河床大粒径砂卵石覆盖层厚,原设计方案双壁钢围堰进行承台施工难度大且成本高的问题,晏竣对嘉陵江水位周期变化进行深入调查,摸清水位变化规律,组织技术骨干多次讨论。通过合理编排施工组织,在低水位时期利用MIDAS/CIVIL大型软件进行锁扣钢管桩模拟,成功使用锁扣钢管桩围堰进行2号、3号主墩承台施工,节约3000余万元,缩短了工期,为嘉陵江特大桥上部结构施工奠定了坚实基础,2023年四季度荣获广绵项目“决战一百二十天冲刺三十二个亿”劳动竞赛先进个人奖,并多次荣获党员先锋岗荣誉称号。
扎根沃土中的青春本色
2024年6月,晏竣调任通甬铁路项目副总工程师,主要负责项目临时结构设计验算、危大工程专项施工方案编制报审工作。面对项目“工期紧、标准化要求高、邻近既有线施工安全管理风险大”等多重压力,他恪守“技术为本、安全为纲”的理念,对临时结构设计规范、危大工程管控细则、科技创新指南、质检管理流程等逐项研析、融会贯通。针对深基坑施工等超危大工程,构建“理论计算-专家评审”全链条论证机制,提前化解技术风险,实现技术管理与风险防控双线并进,目前已完成了13联连续梁专项施工方案、框架墩支架施工方案、斜拉桥主塔施工方案、深基坑专项施工方案等一系列危大工程方案,为现场施工提供坚实的技术基础和安全保障。
晏竣始终秉承“科技创新来源于现场,并应用于现场”的理念,通过对现场施工的观察、总结和改进,进一步指导现场施工,提高施工效率,加快施工进度,节约施工成本。在广绵高速公路项目中,他结合项目特点,从组织体系建设、方案措施优化、能源消耗指标量化、绿色施工技术交底、宣传、培训、总结分析等方面组织开展绿色施工科技工地日常管理工作,促使项目获得局2023年度绿色施工科技示范工程。
这位95后青年,从长沙理工大学的试验室走向施工一线,用五年时间将毕业论文里的桥梁模型变为现实,在江南水乡稻田旁竖起高铁桥墩,在西部江河激流中设计出围堰结构。当同龄人还在城市的繁华中寻找方向时,他的青春早已与钢筋混凝土紧密相连,在祖国的大江南北,浇筑出属于新一代工程师的“桥魂匠心”。
单位:通甬铁路项目作者:滕孟东编辑:陈传江审核:陶 醒 严若焓
转载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