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铁八局三公司凝“新”聚力 盛夏如火,青春飞扬!在这个充满活力的季节,公司迎来了2025届的新生力量。他们怀揣梦想,意气风发,从五湖四海汇聚而来,为公司的蓬勃发展注入新鲜血液。
中铁筑梦组大家好,我是冯行健,
毕业于石家庄铁道大学测绘工程专业。从校园到企业,我深刻体会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至关重要,学生时代更注重知识积累,而工作中则需要快速适应现场需求,主动沟通、高效执行。
未来,我将从三方面提升自我:深耕专业技能;学习新技术,增强综合能力;向同事、前辈虚心请教,争取三年内成长为项目技术骨干。
大家好,我叫李庭涛,毕业于湖南科技大学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来自贵州黔西南,平时喜欢打羽毛球,听音乐,爬山。
很荣幸能在热烈的七月与大家相聚在这里,从校园踏入三公司,我既满怀憧憬,也深知责任重大。我渴望将书本知识转化为职业道路上成长的基石,在测量、制图、现场管理的细节中沉淀成长,成为公司“逢山凿路,遇水架桥”精神的践行者。
对于未来,我有三点规划:短期,主动学习规范流程,快速融入项目团队;中期,至少考取一门行业证书,深耕专业技术;长期,力争成长为能独当一面的行业工程师,为国家基建事业贡献智慧。
大家好,我是徐国扬,
毕业于兰州交通大学土木工程专业。告别校园步入企业,最大的感悟是“知”与“行”的鸿沟,课堂的理论模型,需在复杂多变的工程环境中灵活运用、反复验证。我深刻体会到,企业不仅需要扎实的专业知识,更看重主动学习、团队协作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
展望未来,我的规划清晰而务实:首先要扎根岗位,深入理解行业与业务流程,快速提升专业实操技能,成为团队中可靠的一员;其次是争取承担更具挑战性的项目,积累管理经验,深化专业领域深度,并拓展相关领域的知识宽度。我将保持好奇与热爱,持续学习,拥抱变化,脚踏实地地走好每一步职业旅程。
大家好,我叫文蛟龙,毕业于贵州大学 土木工程专业。从校园步入企业后,一线工作让我深刻体会到理论与实际的差距:现场复杂多变的地质条件、施工中突发的技术难题,都需要快速反应和灵活应对。这让我明白,除了扎实的专业知识,跨部门的沟通协调能力、临危不乱的问题解决能力同样是职场必备素养,我也在一次次实践中不断打磨这些能力。
未来,我计划先在一线岗位扎实积累项目经验,深入了解施工全流程的细节,努力成为一名兼具过硬技术功底与高效管理能力的土木工程师,在实践中践行“建证美好”的职业理想。
大家好,我叫 左吉淇,毕业于重庆交通大学,“明德行远,交通天下”是我校的校训,我想这句话将会在以后的工作中时常警醒我,只有拥有良好的德行与能力,未来才会更加宽广。
“爱水知水,上善若水”则是我的院训,在平日工作中,要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如流水一般在合适的时机,转换温和与澎湃地工作态度。
大家好!我叫杨秀波,来自贵州省黔东南州榕江县,毕业于青海大学水利水电工程专业。
从校园到企业,最大的感悟是思维的转变:学生时代追求“标准答案”,职场中更需“解决问题的弹性”。
未来,短期我会深耕岗位技能,考取行业证书;中期向复合型人才发展,拓展跨领域能力;长期希望能将专业与行业需求结合,创造实际价值。我相信,持续学习与适应,才能在成长路上走得更稳。
大家好,我叫潘瑞嘉,毕业于吉林建筑大学土木工程(道路与桥梁方向)专业,很荣幸成为三公司的一员。
在学校期间,我曾参加过学校组织的结构模型设计竞赛,并拿到了一等奖。四年大学的学习生活,使我拥有了扎实的理论知识,我能熟练操作CAD、天正、桥梁博士、方案设计师和纬地等绘图设计软件。
未来目标是考取建造师证书,积累大型项目管理经验;向“技术+管理”复合型人才发展,探索智能建造与可持续施工技术。将理论与实践结合,不断提升自己,为项目、为公司的发展壮大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大家好,我黄琥城,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土木工程专业。
从校园的理论课堂步入三公司的实践舞台,我怀揣着期待与忐忑的心情开启职业生涯新篇章。未来,我将以空杯心态投入工作,主动学习项目管理知识,在实践中磨砺自己,用实际行动证明自己,与公司携手迈向更广阔的天地。
大家好,我是来自长沙理工大学交通工程专业的王方威,非常荣幸能加入三公司这个集体,开启人生新篇章。
在大学期间我曾在工程项目上有过实习,从课堂步入到工程一线,我深刻地感受到环境的转变。在工程建设行业,企业是更大的课堂,实践是最好的老师。我将尽快褪去学生气,融入集体,虚心学习,将理论融入实践,在实干中成长。
我对自己的未来有一定展望:扎根一线,锤炼本领,期望能尽快掌握核心技能,成为一名合格的技术骨干和项目能手。
大家好,我是来自石家庄铁道大学土木工程学院的杨胜峰,我的大学是一个充满拼搏精神的学校。
转眼间,我已走出校园,正式加入三公司这个大家庭。自报到以来,与身边的新同事相处融洽,大家都对未来的发展充满信心。我相信,在这个充满希望的平台上,我们定能取得满意的成绩,共同迈向更高高度!
感谢关注内容来源丨2025届新入职员工
责任编辑丨王静煊、刘磊
审
核丨党委工作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