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铁五局青藏高原的午后,狂风裹挟着沙粒,狠狠地砸在青海S220线建下项目部的铁皮屋顶上,发出阵阵噼里啪啦的声响。在这海拔4500米的工地上,有一群90后年轻职工,他们在缺氧与强紫外线交织的艰苦环境中,勾勒出一幅别样的青春画卷。
午后的大风吹得衣服呼呼作响。7月17日,尽管全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高温,但高原上的气温仍在10摄氏度以下。“昨天的进度有点慢啊,今天得补回来,趁着这几天天气好,晚上应该加班晚一点,早上早一点出料。”清晨七点,项目副总工、93年的刘佳林已经在路面施工现场。缺氧让他说话时不得不时不时停顿换气,额角的青筋在黝黑的皮肤下若隐若现。
“张工,前方是曲线,摊铺速度要降下来。”项目工程部副部长、94年出生的赵昕映正站在现场,一丝不苟地检查核对沥青面层的松铺厚度,力求确保施工质量无懈可击。
沥青路面施工现场一片繁忙景象。高原正午的闷热空气,再加上160℃以上的沥青面层混合料高温,使得他的衬衫后背已被汗水浸湿一大片。尽管如此,他仍不时拿起手中的水杯轻抿一口,以缓解干渴的喉咙,而他的眼神却始终紧盯着现场的摊铺机,毫不放松对施工质量的监督。
“年轻人就要挑战一下自己。”赵昕映摘掉帽子,取下围脖,白皙脸庞上的“高原红”格外醒目。从青海马康公里项目到建下项目,赵昕映已经在青藏高原坚守了7个年头。
如今,越来越多的年轻职工奔赴青藏高原。他们挥洒着青春的汗水,见证着高原的日升月落,让建下公路不断向前延伸。
2023年,年仅23岁的张洪来到了建下项目商法部。“到这里有点喘不上气来。”张洪说起初到建下项目的感受,“就是呼吸困难,爬楼梯都不能快,要不心就像要跳出来一样。”由于长时间低头工作,起身时他感到些许头晕,便扶着桌沿稳了稳身体,随即拿起笔,在收方结算单上签下自己的名字。
高原上空气稀薄,稍微活动一下就气喘吁吁。“高原上班给人的感觉不一样。”28岁的孟卫强说。这位来自甘肃省天水的年轻小伙2024年主动申请来到了建下项目,负责项目测量工作。在一次测量任务中,孟卫强负责班组配合作业,由于时间紧迫,孟卫强在移动仪器时几乎都跑步前进,带着“心跳出来”的感觉,终于在规定时间内更换了连接线。
家在青海省化隆县的宋生福,从小的梦想就是建设家乡。2022年,宋生福成为项目的一名综合部负责人。他几乎每天带着材料奔波在果洛州和项目部,红色工装外套上沾满了路途的尘土。“我要在这里感受不一样的青春。”宋生福说。从小在高原长大,他了解高原的“脾气”,也熟悉高原上的生活。
夜色渐浓,项目部的灯火依然璀璨。在这片广袤的高原上,这群年轻职工们在青藏高原,以自身的坚守与担当,深刻诠释了青春的真谛,他们的故事成为建下公路上永不褪色的风景。
新媒体矩阵
新媒体矩阵微信公众号人民号央视频抖音号视频号今日头条信息来源丨成都公司编辑 | 后云川主办 | 融媒体中心扫二维码|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