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广核新能源“背郭岭嵯峨,环城海不波”,古诗中描绘的巴里坤,如今在我们眼中,是另一番壮阔景象。当车轮碾过八十余公里的漫漫长路,从巴里坤县城驶向三塘湖镇,窗外的景致便被无尽的苍茫所吞噬。再向北,那片被当地人敬畏地称为“二百四十里黑戈壁”的土地,便在眼前铺展开来。这里,距离蒙古国边境仅数十公里,风是绝对的主宰,飞沙走石是四季不变的伴奏。
然而,正是在这片生 命的禁区,一曲现代工业与自然伟力合奏的交响乐正在上演。一座座百米高的银白色风机,如沉稳的巨人,将呼啸的狂风化作驱动叶片的温柔力量。它们矗立在这片戈壁之上,构成了一座现代化的绿色能源堡垒——
中广核哈密三塘湖风电场。
这里没有都市的霓虹与便利,却有一群最可爱的人。他们是皮肤被烈日烙上印记、手掌因磨砺而结满厚茧的“儿子娃娃”(新疆方言:真正的男子汉)。他们是这片戈壁的心跳,是风机不知疲倦的守护者。他们的身上,深深烙印着“特别能吃苦、特别上进、特别团结”的精神特质,正是这种精神,让这片荒凉之地焕发出勃勃生机与浓浓暖意。
特别能吃苦钉在戈壁的“人肉发电机”
在三塘湖,“钉”在这里不仅是一种姿态,更是一种深入骨髓的精神。这份精神,不在纸上,不在墙上,而在兄弟们日复一日踏出的深深浅浅的脚印里,在他们面对极端挑战时,眼中那束不灭的光芒里。
时间拉回到2015年的那个冬天,三塘湖二期工程正值攻坚克难的冲刺阶段。偏偏屋漏又逢连夜雨,设备到货滞后、厂家调试人员严重不足,一个个难题像戈壁滩上的风雪,接踵而至。
那段日子,整个工地像一个高速旋转的陀螺。会议室的灯经常彻夜通明,饭点也变得模糊不清,谁有空就扒拉几口泡面,然后又一头扎进现场。因为项目尚未投产,整个项目部仅靠一台100千瓦的柴油发电机维持着生命线般的电力。安装、调试、测试……每一台设备都“嗷嗷待哺”,等着电力的注入。
腊月的三塘湖,气温轻易就能跌破零下30度。刺骨的寒风像无数把小刀,刮在脸上生疼。新疆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张华看着日益紧张的柴油储备和用电缺口,在一个寒冷的傍晚,把大家召集起来。他搓着冻得通红的双手,哈出一团白气,沉声说:“兄弟们,设备调试等不了,电不够用。这样我先带头把宿舍的暖气先停了,把电省着给设备用,这些铁疙瘩要是按时‘活’过来,转起来,咱们这个冬天的所有罪,就都值了。”
于是,在那段最冷的时期,三塘湖的夜晚多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宿舍里,兄弟们穿着最厚的棉衣,在屋里不住地跺脚、小跑取暖。他们互相开着玩笑,那份苦中作乐的乐观,至今想来仍让人动容。
“嘿,你听,外面发电机轰隆隆的,多好听。咱们把省下的电给机器用,你说,咱们算不算是
‘人肉发电机’?” 一个兄弟的玩笑话,引得大家哈哈大笑,笑声驱散了些许寒意,也温暖了那段艰苦卓绝的岁月。在极寒中踮着脚、弓着腰,用身体护住冰冷的设备进行操作,是那段时期最常见的姿态
。 正是凭着这股“人肉发电机”的较真劲儿和能吃苦的韧劲,奇迹在这片荒滩上诞生了。2014年底,一期33台风机全部投产;2015年底,二期134台风机如期并网。截至2025年6月,这里累计产出的超过53亿千瓦时绿色电力,为这片戈壁“再造”了相当于3万公顷的森林。
那些硬邦邦的荣誉——“中电联风电场对标AAAAA级场站”、“安全生产标准化特级场站”、“安质环标杆班组”、“优秀团队”、“先进企业”“创新班组”……每一块奖牌的背后,都凝结着这片荒凉戈壁滩上“儿子娃娃们”身上散发出的热气和心底里燃烧的火焰。这种迎难而上、以苦为荣、敢于担当的精神,在三塘湖代代相传,00后的新员工高鑫、姜一成,同样在烈日戈壁滩上“练兵场”,用黝黑的面庞见证着青春的汗水。
特别上进技术是咱的看家本领 在三塘湖,“主动作为、敢于突破”不是挂在嘴边的口号,而是融入血液、刻进骨子里的本能。这里的每一度电,都凝聚着兄弟们拧成一股绳、不断追求卓越的精气神。他们深知,光有拼劲还不够,过硬的技术才是“儿子娃娃”们最骄傲的资本。
安全教育融入日常,风电场将“每日一问+应急实训”机制注入每日早班会,让安全教育成为生产节奏中不可或缺的节拍。每天的早班会,警示教育环节总是格外郑重。场长李大海总会结合实际案例细细补充:“安全这根弦,松一分就可能出大事。”平实的话语,让“安全”二字在每个人心中沉甸甸。
这种渗透式培养在极端考验中显现力量。今年4月,哈密地区遭遇8级大风极端天气,团队依靠常态化演练积累的应急经验,仅用15分钟就完成全场风机安全模式切换,将风险化解于无形。自培训机制实施以来,设备故障平均处置时长大幅压缩,这支“日常练剑”的队伍,在关键时刻总能化身“安全尖兵”。
2024年3月到6月的全年检,是一场名副其实的硬仗。167台风机需要逐一“体检”,任务量巨大,时间却异常紧张。在检修动员会上,副场长魏鹏飞摊开那张密密麻麻的检修计划表,眉头紧锁:“常规的检修周期肯定不够,唯一的办法,就是压缩大家的调休时间。我知道这对不住大家,但任务必须完成。”
话音刚落,检修班长就站了起来,声音洪亮:“魏场,你就说怎么干吧!这骨头再硬,咱们也得啃下来!”团队里在岗时间最长的员工,在那段日子里,整整坚持了35天没有回家。他们凭着这股子齐心协力和不达目的不罢休的上进心,如期完成了任务,确保了每一台风机都能以最健康的状态,迎接戈壁的长风。
这份上进心,更体现在对技术难题的攻坚克难和持续创新上。在技术创新的研讨会上,他们同样生龙活虎。记得有一次,为了解决35千伏
Ⅰ母PT电压反复烧毁保险的“老毛病”,大家围坐在一起,展开了一场“头脑风暴”。
“换了保险还是烧,说明根子不在保险上。”场站老师傅沉思道。
“我查了资料,也问了厂家,会不会是消谐线圈的问题?它的参数可能和我们现场的电网环境不匹配。
”年轻的检修员大胆提出假设。大家你一言我一语,翻阅图纸,反复论证,最终锁定了问题根源。更换消谐线圈后,故障再未发生。
副场长魏鹏飞常说:“我们不能总是等着问题发生,要主动去尝试用创新的办法,提高工作的效率和设备的安全性。”他们自主研发的《提高风力发电机组变桨系统刹车回路可靠性》项目,就是这句话最好的注脚。当时,变桨系统电磁刹车继电器(K2)频繁损坏,是风机运行的一大痛点,平均每年因此导致的故障高达15.6次,严重影响了发电效率和设备安全。在一次技术研讨会上,魏鹏飞和几位技术骨干围着一张电路图,争论得面红耳赤。
“机械继电器响应速度慢,触点容易烧蚀,这是它的物理瓶颈。”技术骨干马晓远指着图纸说。
魏鹏飞提出一个大胆的想法:“我们能不能换个思路?能不能搞一个‘复合方案’?用电子控制器来应对频繁的开关动作,它反应快、寿命长;同时,保留机械继电器,但只让它充当最后的安全屏障,在电子控制器失效的极端情况下启动,防止飞车。”这个“电子主攻、机械兜底”的创新方案,让在场所有人都眼前一亮。
经过反复试验,这个方案最终成功!改造后,故障频次同比降低了83.33%。这不仅大大减少了故障处理的人工成本和备件更换费用,更重要的是显著提高了设备的可靠性和发电量。该项目一举拿下了全国设备管理与技术创新成果二等奖,把“三塘湖出品”这块金字招牌擦得更亮了。从这里走出去的马晓远、靳永良等骨干,个个都能在公司的技能比武中摘金夺银,就是这股钻研劲儿和追求上进精神最好的证明。他们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在戈壁,技术就是安身立命、创造价值的看家本领。
特别团结戈壁深处,家的暖流 荒凉,是三塘湖戈壁的表象;温暖,才是这片风电场的内核。“特别团结和谐”的氛围,如同一条无形的纽带,将来自五湖四海的员工,以及场区的工作人员紧紧凝聚在一起,在这远离繁华的地方,构筑起一个充满人情味的“家”。
对于许多员工而言,地理的遥远让故乡变得模糊。厂长李大海朴实的话语道出了许多人的心声:“家离得太远,大家就把这儿当家了。”“在这待久了,也就不想家了。”这份对“家”的归属感,源于同事间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情谊。
这份团结与关爱,不仅流淌在员工之间,更弥漫在整个场区的每一个角落。保安唐红利看着员工们每天起早贪黑、异常辛苦,心里总想着为他们做点什么。他说:“看着他们每天那么辛苦,反正我们觉少,6点多起来就顺手把场区卫生都打扫掉。”这随手之举,无关职责,纯粹是发自内心的体恤与关怀,让整洁的环境成为清晨第一缕温暖的问候。
同样把员工当自家孩子般心疼的,还有厨师大姐马闰芳。“他们每天太辛苦了,有时候一忙起来中午也没办法回来吃饭,工作量大,就怕他们吃不饱嘛,就想着多给他们打点饭。”她手中的饭勺盛满的不只是饭菜,更是沉甸甸的关爱。马大姐来中广核三塘湖风电场有3年多了,她深情地说:“这戈壁虽然荒凉吧,但场长和员工们就像家人一样照顾我们,平时家里有啥急事啊,场里大家就帮忙顶一下把饭做好。”这种家人般的互助,让后勤人员也深深扎根于此。
这份团结更延伸到场区之外,与当地村民心手相连。当了解到受疫情影响,周边村民的羊、哈密瓜等农产品滞销时,场部和项目部没有丝毫犹豫,第一时间组织摸底采购,订购了羊肉4260斤、牛肉2260斤、哈密瓜1600斤、甜瓜1600斤,帮助村民渡过难关,用实际行动书写着民族团结的温情篇章。
正是这种无处不在的团结互助、和谐友爱的氛围,让荒凉的戈壁不再冰冷。无论是奋战在一线的运维人员,还是默默付出的后勤保障人员,亦或是周边的村民,都被这份“儿子娃娃”的豪爽与温情所包围。保安的扫帚、厨师的饭勺、同事伸出的援手、对邻里的帮扶……这些细微点滴汇聚成戈壁深处最动人的暖流,让“家”的概念在这里无限延伸,也让“儿子娃娃”的形象更加丰满、有血有肉、充满温度。诚如戈壁建设者们所感悟的:“只有荒凉的戈壁,没有荒凉的人生。”这份团结的温度,正是点亮荒凉、书写不荒凉人生的核心力量。
特别温暖儿子娃娃,戈壁脊梁 风,依旧在三塘湖的戈壁上呼啸;沙,依然在风机脚下盘旋。但,中广核三塘湖风电场的“儿子娃娃”们,早已将“特别能吃苦、特别上进、特别团结”的精神,锻造成这片土地的脊梁。他们以血肉之躯对抗极寒酷暑,以创新智慧破解技术瓶颈,以家人般的温情驱散荒凉孤寂。
从当年“人肉发电机”的豪迈,到今天技术创新的闪耀,再到生活中无处不在的互助温情,他们用实际行动证明:在风与沙的考验下,唯有吃苦的韧劲、上进的锐气和团结的暖流,才能让生命在禁区怒放,才能让绿色能源的脉搏在戈壁深处强劲跳动。
他们是当之无愧的新疆“儿子娃娃”,是这片热土上最可爱、最有温度的建设者和守护者。他们的故事,如同那旋转不息的巨大叶片,在辽阔的戈壁苍穹下,继续书写着奉献、进取与和谐的壮丽诗行。
来源 | 中国广核集团点分享点收藏点点赞点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