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劳动模范和全国先进工作者每5年评选一次,是我国劳动者的最高荣誉。今年招商局集团下属辽港集团李玲东、刘嘉,长航集团徐红,招商港口黄景图四位获评全国劳动模范称号;另外,辽港集团孙世锋、韦国远获全国交通运输系统劳动模范称号,长航集团王友农、王纪东获上海市劳动模范称号,招商港口杨向东获广东省劳动模范称号。
“在劳动中,我们推动历史的车轮;在奋斗中,我们接近伟大的梦想。”为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大力弘扬蛇口精神,发挥先进典型模范在集团改革发展和建设世界一流企业进程中的示范引领作用,小编带您走进劳动模范们背后的故事,感受新时代劳动者的风貌,聆听奋斗者的故事。
骨节粗大、青筋突出、粗糙宽厚……这是一双全国劳模的手,装卸如山货物,打造港口品牌。这双手,不论严寒酷暑,撑起港口装卸的一方天地;这双手,不知疲倦,担负着港口建设的重任;这双手,将创新的种子埋入土壤,让工匠精神生根发芽。
这双手的主人,是辽港集团大连港散杂货码头公司的装卸“铁人”李玲东。2020年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辽宁省劳动模范……各种荣誉于一身的他,扎根港口“装卸战场”,一干就是17年。
兢兢业业、埋头苦干的“拼命三郎”
2003年,30岁的李玲东离开老家黑龙江,只身前往大连,开启了港口装卸的工作生涯。他扎根一线、兢兢业业,每天提前2小时到岗,最后一个离岗,17年如一日,同事们都尊称他为“铁人”。
李玲东虽患有严重的腰椎间盘突出和骨质增生,但干起活来那种豁出命的劲头让身边的同事们为之叹服。“配工早开头,饭后早出工,下班干满点”是他的口头禅,也是他真实的工作写照。进入装卸队17年来,他仅回老家黑龙江过了两个春节。他用爱港书写情怀,用奋斗缔造传奇,用奉献创造价值。
他从装卸工干起,历任装卸班长、副队长、装卸队长。在他带领下,装卸计划超额完成;重点船、重点舱也不再是难点;他带领的班组,装卸效率连续多年遥遥领先。
辛苦、繁忙,简单、枯燥,往往成为港口装卸行业的代名词。李玲东不怕苦,“既然认准了这个岗位,就要干出个名堂”。他每逢作业均冲在前面,多次圆满完成急、难、重生产任务,把装卸干成“精品”活儿,成为装卸队伍里一名敢打硬仗的“虎将”。
2010年春节前后,大量北方煤炭通过铁路集港装船南运。由于天气异常寒冷,部分火车车厢内的煤炭发生结冻,像石头一样坚硬。为防止大型装卸机械在卸火车过程中损坏车厢,靠近车厢底部和两侧的煤炭只能由人工进行刨冻卸车,导致卸车作业效率明显下降人工吊装搬运,一度出现煤炭待卸压港的情况。为最大限度缓解压港情况、保证煤炭卸车作业效率,李玲东连续三天三夜没有回家,带头进到车厢里刨冻卸煤。在他的带领下,装卸队每一名队员都卯足了劲抢卸煤炭,创造了单班卸煤炭402车的生产纪录。临近收尾时,李玲东却因作业时间过长,导致右臂骨裂,被迫去医院治疗才离开作业现场。
勇挑大梁、屡破难题的“装卸铁人”
港口生产中,装卸工人和港口机械分属不同部门,货物的装卸必须靠两者的密切配合才能有效完成。李玲东将自己全部精力都放在港口生产一线装卸作业上,在实践中摸爬滚打,练就了一身过硬的操作本领。
2013年11月,一艘外贸船在码头卸原木。交接班时,上一班次已将船甲板之上的原木卸完,剩下的原木全部留在舱内。由于单根原木质量在数吨以上且码放密集二手吊车,特别是舱内靠外侧的原木,岸壁吊的抓斗无法直接抓取,全船五个舱口情况相同,作业难度极大。李玲东听闻此事便早早赶到现场,他下舱仔细比对作业条件和货物情况,确定捆扎方式和吊卸顺序,带领工人用钢丝把原木理顺成捆,然后一捆一捆吊出舱,提前完成了卸船工作。
除了埋头苦干,李玲东还是出了名的“爱琢磨”。为提升装卸作业效率,他刻苦钻研,对作业现场近百台机械的运行性能了如指掌,对几十种生产工属具的工艺指标铭记在心,甚至对每一名机械司机的技术特点也十分熟悉。
今年2月1日恰逢正月初八,载满内贸钢材的“华德988”轮靠泊大连港散杂货码头公司。为保证后续船舶靠泊港区,需尽快完成装船任务。由于当时正处在春节和新冠肺炎疫情爆发的特殊时期,港口一线人员紧张,劳动力明显不足。如何按时高效完成装船任务,成为摆在装卸队面前的一大难题。面对问题,李玲东勇挑大梁、迎难而上,他带队加班作业,并刷新作业效率。其中人工吊装搬运,螺纹钢工班效率2496吨,再次刷新李玲东所在团队保持的螺纹钢装船作业纪录。次日,装载内贸线(钢)材的“锦航88”轮靠泊,他再次带领团队完成两条作业线装船4850吨,其中一条作业6人创造了2548吨的线材装船新纪录。
作为装卸队的带头人,李玲东不但脚踏实地业、精益求精,而且潜心钻研、创新求变,先后提出多项工艺改进方案。针对建筑螺纹钢这一货种的装卸,李玲东仅通过小幅提高装卸属具活勾钢丝绳的负荷,就使原来配套的机械和属具性能发挥到最大,工作效率提高17%,并创造了一条作业线单班卸螺纹钢41车2440吨的纪录。随后,这一改进方案被推广到公司圆钢作业中,使圆钢单班装船纪录提高至4400吨。
砥砺前行、传承初心的“金字招牌”
在成为全国劳模之前,李玲东在业内已久负盛名。货主中流行着一句话:“李玲东在班,(客户)白天不用来,晚上睡好觉”,他的名字早已是港口装卸队伍中的一面旗帜,是货主、船代口中的“金字招牌”。2019年,因公司生产繁忙,火车、船舶密集到港,李玲东主动加班300余小时,带领装卸二队创造了6项装卸生产纪录吊车,并实现对外服务零投诉。
积跬步以至千里。多年来,李玲东始终把责任扛在肩上,带领装卸队员工往返于场地、船边、码头,几乎把所有的精力和热情都倾注在港口。风里来雨里去,不分昼夜和节假日,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感染着身边的每一位同事。
2016年12月,装载外贸进口煤炭的“苏尔克”轮在港内卸船。由于船宽超过30米,码头现有的门式起重机臂展不够,无法直接抓取船舱外侧的煤炭,必须吊送装载机下舱进行清理作业,机械清理不干净的地方只能由人工完成,而人工清理的速度将直接决定整条船的生产进度。面对紧急状况,李玲东迅速对人员进行优化配置。他带头下舱,在相对密闭的船舱内,顶着浓重的煤尘、呛人的机械尾气,紧张地进行清理作业。等到清舱任务完成后,他才意识到,整整一个班次下来,自己和队员们都没有来得及休息一下、没顾上吃口饭。
从装卸工人一步一个脚印干起来的李玲东,深深懂得装卸队伍建设的好坏将直接影响港口的对外信誉和形象。港口装卸队伍多是由农民承包工组成,如何让他们跟得上港口现代化管理的脚步,是李玲东多年来一直思考的课题。
经过多年的实践及工作经验的积累,作为团队的“主心骨”,李玲东总结出严管厚爱是团结、凝聚、管理队伍的不二法门。他平日里留心关注装卸队每一名员工的生活疾苦,设身处地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诚心诚意为他们解决实际困难。他不定期地同队员们交流谈心,尽自己所能为大家解决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难题。
今年11月24日,李玲东参加了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获评2020年全国劳动模范。提及这份荣誉,李玲东说它“沉甸甸”的,除了喜悦和感激之外,他也将担当起劳模应有的责任和使命。
时间,蕴含着洗涤岁月的奇妙力量,将平凡岁月积淀成无限惊喜绽放。面对诸多荣誉,李玲东仍保持着最初的那份执着与真诚,用心经营着自己的港口装卸人生,在岗位上发光发热,为建设世界一流强港贡献力量。
喜欢此内容的人还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