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交一航局一公司1945-- 2025翻开被岁月尘封是吊车出租的珍贵记忆
挖掘一航人共同是吊车出租的历史财富
本期《筑港钩沉》栏目
让我们跟着筑港人北战徐州
重寻一段艰苦奋斗是吊车出租的峥嵘岁月
1958年,国家决定打通京杭运河苏北段,修建江苏省邳县、双楼、徐州3个煤港。承担湛江商港第一期建设任务的第一工程局完成任务后撤销,一批职工奉命离开广东湛江北上江苏徐州,承担港口建设任务。
(徐州)筑港工程局成立后,边调集力量,边组织开工,喊出“大搞快速施工,大搞技术革命,重点突出,点面结合”的口号。
初到徐州,实际拥有的技术骨干和生产劳动力与工程需要相差甚远,筑港工程局从山东、江苏两省招收新工人。新工人的思想教育工作甚是艰巨,为了尽快使新工人“适应环境,认清形势,提高思想,服从分配”,在分配工作岗位之前先集中培训7至10天,讲港口建设发展形势,讲筑港队伍南征北战、艰苦创业的光荣传统。
分配工作后,各单位分工种举办技术培训,各工地(厂)成立业余学校,组织新老职工参加从扫盲到大专的业余文化学习。大批新工人政治觉悟和技术文化水平逐步提高,愉快服从分配,很快掌握了生产技术,不少人后来成了筑港战线上的骨干。
徐州港一期工程 筑港工程局提倡依靠群众的智慧克服困难完成任务,发动群众提合理化建议,大搞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1959年5月,局成立了科学技术委员会,各队、厂成立基层科学委员会。结合施工生产中随时出现的难题,成立专题研究小组,开展技术“双革”活动。工程队每周有一次“技术革新活动日”,港机厂则定期印发《合理化建议课题》小报公布生产中遇到的问题。职工群众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群策群力完成施工生产计划。
当时生活条件艰苦,居住环境简陋,再加上国家经济困难,主副食供应标准有所降低。筑港工程局党委要求全局各级组织关心群众生活,立即组织了以工会和人事科为主要力量的生活委员会,既要加强对职工的思想政治教育,提高群众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勇气;也要通过认真调查,从客观实际出发,扎实解决问题。广大职工和家属也团结互助,共同克服困难,将筑港人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传统发扬光大。
来源:中交一航点赞航一,点亮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