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公司微视↑ 点击上方“”关注我们京哈高速改扩建9月27日,京哈高速绥中(冀辽界)至盘锦段改扩建工程
(简称京哈改扩建工程)正式建成通车
,整体工期提前一年。当日,通车仪式在公司承建的凌海服务区举行。辽宁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郝鹏,省委副书记、省长王新伟,辽宁省、京哈高速沿途各市主要领导,中国中铁党委书记、董事长陈文健参加开通仪式。
京哈高速公路是东北地区入关进京的交通
“大动脉”,因原有双向六车道的高速公路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通行需求,2022年8月,京哈改扩建工程全面启动。项目起自绥中县(冀辽界)的九门口隧道,止于盘锦市盘锦北枢纽互通,全长238.04公里。其中改扩建段主线长222.08公里,由双向六车道改扩建为双向十车道,设计速度120公里/小时。工程采用“边通车、边施工”作业模式。
公司管段长度为 27.75公里,施工任务主要包含路基24.22公里、桥梁3.53公里以及3处互通立交、1处服务区、2处收费站、1处救援中心改扩建等工程。在保障既有道路通车线路正常运营的基础上项目需进行3处互通立交导改、完成4座既有跨线桥拆除作业、6座跨既有京哈高速钢箱组合梁和1座钢盖梁顶推施工,极大的增加了施工组织难度,安全风险陡增。
自开工建设以来,项目部精心组织,科学施工,
合理安排施工时间,动态优化施工方案,建立了警企联合机制,
科学制定交通疏导方案,做好安全施工防护工作,采用“分段施工、错峰作业”和“新建保通便道”等措施,最大程度降低了施工对既有路段行车的影响,确保了施工期间道路安全畅通。
在钢箱组合梁和钢盖梁施工中,项目部借助
BIM技术,提前模拟不同施工场景下钢梁的受力情况与变形程度,同时反复计算、推演钢梁的移动轨迹。先后多组多台步履式顶推设备同步顶推,通过三维技术精准实现钢梁“毫米级”顶推落位,顺利实现了钢箱组合梁合龙。
针对 80%重载车流的特性,项目部以科学管理与技术创新为驱动,采用SBS-烯羟双掺复合改性高模量沥青混凝土施工工法和“双层连铺+3D智能摊铺”技术,搭建全过程智慧管理平台,实现了对混合料生产、运输、摊铺、碾压等全链条可视化监控与实时分析,提升了路面施工安全质量,打造出“质量优、安全优”的工程典范。
京哈高速改扩建顺利建成 通车,极大提升了京哈高速沈山段的通行能力,有效缓解了交通压力,还为沿线地区的经济发展带来积极影响。改扩建后的高速公路将进一步加强东北地区与京津冀地区的联系,促进区域间的经济交流与合作,为东北全面振兴提供有力支撑。(何伟 白杨)
沈白高铁 9月28日,公司参建的沈白高铁正式开通运营,沈阳至长白山运行时间将由4小时压缩至2小时以内,辽宁省内14个地级市将实现市市通高铁。
沈白高铁是国家《中长期铁路网规划
》中东北东部快速铁路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正线起自沈阳北站,终至长白山站,全长约
430公里,设计时速350公里。公司沈白高铁辽宁
段TJ-5标正线长度41.452公里,施工任务主要包括路基39段(含新宾车站)、桥梁31座、涵洞32座、隧道15.5座以及正线Ⅲ型板式无砟轨道82.475公里铺轨等。该项目地
处严寒地区,多为季节性冻土区,年有效施工工期不足
7个月。线路地形地貌复杂多变,软弱围岩多,桥隧占比高,且线路穿越兴京省级地质公园森林保护区等多处环境敏感点,环水保施工要求极高。
开工建设以来,项目部以建设
“国内高寒林区高速铁路新标杆”为目标,高点定位,高标开局,纵深推进标准化工地建设,围绕“高寒地区施工技术”大力开展科技攻关,桥梁墩台及连续梁混凝土浇筑创新智能保温养护措施,路基施工优先推进冻土段治理,隧道工程采用
衬砌带模养护技术,顺利攻克了 “季节冻土地区高速铁路路基沉降控制”、“承台、连续梁混凝土浇筑施工”、“高寒地区隧道衬砌养生工艺”等多项施工难题。
隧道工程施工过程中 项目管理团队严格按照设计文件及相关规范要求,科学组织施工,针对各隧道的特点特性,结合超前地质预报数据开展分析研判,
施工过程中严格执行“管超前、严注浆、短进尺、强支护、快封闭、勤量测”的施工原则
,不断优化资源配置,配备了液压式仰拱栈桥、智能衬砌台车、
3D隧道扫描等先进工装设备。
同时,由于项目部分隧道地处大伙房国家湿地公园附近,在保护国家濒危一级保护鸟类东方白鹳和极危物种青头潜鸭,国家二级保护野生植物红松、野大豆、黄檗、紫椴、水曲柳等国家级珍稀物种栖息地的同时,为确保线路精准穿行,项目部强化废水废渣综合利用,做到零排放;现场设置防护围挡、隔离带,爆破作业采取多钻孔、少装药,降低噪声等措施,减少施工对森林野生动物的影响。同时扎实做好森林防火、扬尘污染等控制,确保了隧道施工的正常推进,做到
“守绿水青山、建生态沈白”。
标段架梁通道上的控制性工程苏子河特大桥全长
2296.45米,施工工期紧,连续梁跨度大,跨越结构物较多,施工组织较为困难。其中,连续跨越G230国道、苏子河等构筑物。针对该情况,项目部编制合理可行的施工组织设计,加强施工方案管理。采用(60+100+60)米连续梁跨越国道G230;采用2-(80+80)米T构连续梁跨越苏子河,同时,
对跨苏子河河道的2-(80+80)米T构连续梁
进行工艺、工法创新,改进现浇支架体系,确保
连续梁顺利合龙保证了铺架工期。 沈白高铁开通后,进一步缩短辽宁、吉林东部地区与京津冀地区的时空距离,对推动新时代东北全面振兴战略实施,促进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才旭)
桑龙高速9月29日,历时五年建设,公司参建的G5515张南高速桑植至龙山段
高速公路(简称“桑龙高速”)正式通车运营,这条承载湘西北发展期盼的“黄金通道”,
实现了张家界从“旅游目的地”向“区域交通枢纽”的战略升级
,更为湘鄂渝边区协同发展按下
“加速键”。桑龙高速的建设全程与复杂自然条件博弈,堪称山区高速施工的
“极限挑战”。项目起于桑植县洪家关白族乡,止于龙山县茅坪乡
,全长约61.5公里,穿行于湘西北陡峭山岭间,桥隧比高达
70%,部分路段近乎“一半桥梁一半隧道”。
公司承担第 4合同段施工任务,标段全长为16.81公里,采用双向四车道高速公路标准建设,设计时速100公里/小时。线路呈东西走向,主要以桥梁、隧道为主,其中桥梁15座,长度5.87公里,隧道4座,长度3.68公里,路基18段,长度7.26公里,服务区1处
。线路多跨山岭和沟壑,地势险峻,多处工点位于深山中,无进出场道路,
施工难度极高。湾档河特大桥作为标段内“颜值与实力担当”,
这座主桥位于陡峭的山坡上,以(
80+150+150+80)米连续刚构型式跨越湾档河,116.7米高主墩与150米主跨构成全线典型的高墩大跨,是全线最高桥墩,单孔最长跨度桥梁,其
工艺转换频繁、施工难度大,建设工期长,安全风险高,是项目施工中的重难点工程,又是控制性工程。
其主墩采用高墩施工领域的关键技术装备
ACS100液压自动爬升模板系统施工,它集工作平台、支架、模板、爬升设备于一身,通过利用液压动力驱动模板方式自行交替垂直爬升,是一种满足了翻模施工要求的多层功能架体爬升工艺,极大地简化了高墩施工工序,有效提高施工效率,同时避免传统翻模逐段拆卸、组装的安全隐患,大幅降低坠落风险,保证施工安全,解决了高墩施工中 “效率低、风险高、质量难控”的痛点。
在隧道施工方面,面对岩溶洼地、落水洞等地质频发
问题,施工团队严格按照“弱爆破、短进尺、强支护、早封闭、勤量测、二衬紧跟”原则,加强超前地质预报工作
,搭配隧道安全管理平台系统实时监控,
同时,项目将绿色发展贯穿建设始终,
对隧道洞渣智能加工厂实现弃渣循环利用,加工为机制砂重新投入建设,减少取土占地与资源浪费
;通过沉淀池、蓄水池及自动喷淋养护系统,
提升水资源循环利用率,实现工程废料资源化与生态功能再生的双重突破。
建设过程中,项目全程践行 “生态优先”理念,边坡复绿工程与主体工程同步推进,采用“客土喷播”生态修复技术将种子、壤土或沙壤土、土壤改良剂、肥料、黏合剂、保水剂等泥状混合物均匀地混合在一起,以压缩空气或高压水流为输送载体,把混合物料喷射到边坡表面,使之形成稳定营养土层,达到保护边坡、恢复植被
,同时,合理搭配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打造与周边山林融为一体的绿色边坡
,实现工程与自然景观的和谐共生。
桑龙高速竣工通车,使桑植至龙山的通行时间从
2.5小时骤减至40分钟,张家界至龙山直达仅需1.5小时,湘鄂渝交界区域正式形成“1小时交通圈”。这条“交通线、文化线、生态线”不仅串联起武陵源、贺龙故居、里耶古城等文旅资源,更使桑植茶叶、蜂蜜等特产物流成本降低30%,为湘鄂渝边区产业协作、民生改善注入持久动能
。湘西北,正沿着这条绿色动脉加速迈向协同发展新阶段。(张衡)
媒体关注 截至目前,科技日报、微博、UC浏览器、快资讯、腾讯新闻、知乎、百度、华人头条、网易、今日头条、搜狐、中国辽宁网、沈阳之窗分别对以上信息进行了报道。
来源:京哈高速改扩建 沈白高铁 桑龙高速
编辑:张桦楠 姚昊校审:马保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