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跑在改革路上
——华电青岛公司改革开放40年发展纪实
电力是国民经济的“命脉”和“先行官”。改革开放的40年,恰好标记了华电青岛公司在“不惑之年”觉醒,从一个举步维艰的老厂,变革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化企业的进程,在经济蓬勃发展的时代,用改革的魄力、创新的勇气,奔跑在改革路上,实现了“从不惑到青春”的逆袭。
乘上时代列车
华电青岛公司始建于1935年,70年代有着被称作全国电力“老大哥”的辉煌。但随着电力行业迅速崛起,企业却受制于内外部原因踟蹰不前。
面对场地、资金和“八五”计划里没有项目的重重困难,年轻的改革者们披荆斩棘。经过5年的艰苦奔波,1992年12月,华电青岛公司四台30万千瓦机组成功获批,一期先上两台,被列为国家重点建设项目。
1994年3月,华电青岛公司一期扩建工程正式开工,1995年、1996年相继投产发电。首台机组创下当时同类项目建设最快纪录,被原电力部认定为全国第三台投产即达标机组。
但值得注意的是,扩建前,华电青岛公司最大机组只有2.5万千瓦,职工大多是五六十年代的老工人,刚刚招来的300多名大中专毕业生也没有实践经验。
“是不是从外单位抽调些内行帮忙?”上级领导无不担心。“不!”青电人斩钉截铁,“我们要靠自己的力量,干好30万!”
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华电青岛公司生技部副主任于爱民是一期扩建进厂的毕业生,她说:“当时厂里流传着一则顺口溜吊车,要大干,流大汗,汗水里能跑旱船。进厂第二天,我就明白了这句话的意思。当时厂房海拔低又在海边,一遇台风和暴雨天气就淹。厂里有个警钟,遇到紧急情况只要一敲,职工们就像战士听到枪声,撂下碗筷就往厂里跑,几分钟就集结完毕开始抢险。”
2017年,该公司“于爱民劳模创新工作室”被集团公司授予首批职工创新创效工作室,“我们要把好传统一代代传下去,这种‘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品质,是青电改革路上最宝贵的财富。”
闯出“开新”道路
2018年1月吊车出租,华电青岛公司连续第六年获得华电集团“五星级企业”表彰。什么力量让这座“耄耋老厂”青岛华电热力网上缴费,毅然阔步走在改革发展的前沿?追本溯源,是创新为魂的“路径开新”企业文化,给她注入了无限活力和动力。
时针转回90年代。时逢国家产业调整,吹响了关停能耗高、性能差、污染重的小机组的“集结号”。
关停虽易,但老厂200多名职工如何安置?企业发展何去何从?面对困难青岛华电热力网上缴费,华电青岛公司把“路径依赖”经济原理反其道用之,大胆创新改革思路。
经过多方调研,他们发现,当时青岛市供暖都是靠10吨以下的小锅炉,效率低、污染重。“咱们老厂锅炉都在75吨以上,供热有明显优势,既能保护环境,又避免了关停,职工也能妥善安置,一举三得。”
之后,他们把原规划的二期两台30万千瓦纯凝发电机组调整为热电联产机组,成为山东省首家利用30万千瓦机组供热的企业,并被国家发展改革委确定为30万千瓦热电联产机组试点单位。
围绕“热电联产”,青电创新出众多科技成果。其中最引以为傲的,算是2009年全国首台30万千瓦纯凝发电机组改抽汽供热和2015年荣获联合国“全球人居环境绿色技术范例奖”的全国首台30万千瓦高背压循环水供热改造。“首台高背压机组在供热期,机组热效率从55%提高到96.3%,可以说是提质增效‘神器’,目前,我们正抓紧推动第二台高背压改造,确保实现今年供热季清洁供热再增600万平方米的目标。”企业生技部负责人介绍。
“先行一步,步步为赢”的热电联产发展航程,不仅优化了存量,使青电30万千瓦机组能耗优于60万机组平均水平,同时,市区集中供热三分之一的占有量也让企业在小区林立的城市中心,开拓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生存之路。
走在转型前沿
绿草茵茵、整洁清新,这一幅人与自然、企业与生态环境和谐相处的风景,正是华电青岛公司履行社会责任交出的绿色“答卷”。
燃管部的甄连江师傅1978年参加工作,提起工作40年来企业最大的变化,甄师傅说:“就是环保。以前每个月15号调试安全阀,排气吹灰。阀门一开,十里外都能听见,吹灰更了不得,简直是‘鹅毛大雪’,没处躲藏。现在建设美丽中国,环保要求越来越严,公司周围都是小区,各项标准绝对达标。”
从“十一五”期间北方第一台海水脱硫设施和国内首套海水源热泵示范项目,“十二五”期间在省内第一家实施在役机组脱硝改造,到2016年比山东省规定的时间提前一年完成超低改造,绿色发展理念早已深植企业上下。
现在,华电青岛公司环保技改的脚步仍没有停歇。“虽然目前机组排放优于国家标准,但这只是对‘空’的。现在,我们正不断强化废水、噪声、扬尘等‘海、陆’各方面环保力度,守护碧海蓝天。”坚定不移走绿色转型之路,是华电青岛公司继续投身改革开放的关键,也是打造“百年青电”的选择。
除了环保,十八大以来,企业顺应国家发展方式转变,按照“燃机项目重点突破、新能源项目跨越发展”的思路,广泛寻求并拓展燃机、风电、光伏资源,抢抓新能源大发展的机遇期。
2015年底,莱西南墅风场25台风机以3天实现全部并网的“神话”,翻开华电在青岛地区风电发展的第一页。2016年底,莱西沽河10万千瓦风电和华电青岛2×9F天然气热电联产工程实现“双核准”。
目前,青岛公司燃机项目正在紧张推进,2019年供热季投产后,可拓展清洁供热面积1590万平方米,年减少标煤消耗约100万吨。
同时,该公司还积极开拓天然气分布式能源项目,6月23日,与胶州经开区管委会、青岛能源集团签署《胶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供热项目合作框架协议》,这是上合地方经贸合作示范区首个正式签署合作协议的能源项目,华电青岛公司“转型版图”不断扩大。
面对地方政府、媒体等各方关注,华电青岛公司党委书记李奉波语气铿锵:“根据山东省建设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的要求,我们积极与相关部门沟通,制定新旧动能转换规划,将在供热产业升级、综合能源服务等方面实现突破,全力打造电、热、冷多联供的综合能源一体化供应商,担起能源央企新旧动能转换‘排头兵’的使命。”(刘乃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