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全球风能理事会发布报告称,尽管去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全球海上风电新增装机容量增速有所放缓,但预计今年内,全球海上风电新增装机容量增速有所放缓。风电新增装机容量比上年增加一个。有望创下历史新高。其中,中国海上风电装机容量增速尤为抢眼。去年,以每年300万千瓦的速度增长,连续第三年成为全球最大的海上风电市场。
中国再次领先
在今年9月刚刚发布的《2021年全球海上风电报告》(以下简称《报告》)中,全球风能理事会表示,到2020年,我国海上风电新增装机容量将达到300万千瓦,占去年全球海上风电总装机容量的49%。全球风能理事会预测二手吊车,今年内,中国海上风电总装机容量有可能超过英国,成为全球海上风电装机容量最大的国家。
报告数据显示,2020年,荷兰海上风电新增装机容量位居世界第二。去年海上风电新增装机容量近150万千瓦;比利时以70.60,000个新装机容量位列第三。千瓦。从区域来看,2020年欧洲市场将保持稳定增长吊车出租,而北美的装机容量增长将相对缓慢,海上风电并网总量仅4.20,000千瓦。全球风能委员会预测,2023年后北美海上风电市场将快速扩张。
从全球来看,2020年全球海上风电新增装机容量610万千瓦,略低于2019年的624万千瓦,全年新增装机容量历史第二。今年,全球海上风电并网容量有望突破1200万千瓦,中国仍将是贡献最大的国家。全球风能理事会预测海上风电技术,由于业内普遍认为明年后将取消海上风电电价补贴,今年我国海上风电将进入“抢装期”,新增装机容量有望超过7.5万千瓦。
根据全球风能委员会的数据,过去10年,全球海上风电市场以每年约22%的速度增长。截至2020年底,全球海上风电总装机容量为3500万千瓦,其中欧洲装机容量占比高达70%。与此同时,去年底亚洲海上风电装机容量迎来“里程碑”突破,累计装机超过1000万千瓦。
降本压力推动风机创新
全球风能理事会CEO Ben Backwell表示,未来全球海上风电产业将保持快速增长,将继续“降价,突破风电高度和海深”,还将带来更高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不过,报告同时指出,海上风电行业仍面临较大成本压力,新一代海上风电机组技术成为降低行业成本的关键。其中,大兆瓦机组目前被业界普遍认为是一种成本削减工具。全球风能理事会分析指出,大型兆瓦机组将使用更大的叶片和更高的塔架,以增加风机的单机功率。大型兆瓦机组的大规模应用,也将有助于减少基础设施、海底电缆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降低海上风电的综合成本。
全球风能理事会在报告中指出,1991年,世界上第一台海上风力发电机的装机容量仅为450千瓦。如今,海上风力涡轮机的容量已显着增加。西门子歌美飒、维斯塔斯等国际风电机组厂商15MW海上风电机组机型相继上市。今年8月,中国整机制造商明阳智能推出16兆瓦海上风电机组海上风电技术,创下全球海上风电机组单机容量最高。
值得注意的是,报告指出,除了大容量机组,另一项值得关注的海上风电机组创新技术是直驱中速风电机组。该技术在 10 MW 及以上的大兆瓦风力涡轮机中应用更大。应用前景。
全球风能委员会海上风电专家 Henrik Stiesdal 预测,下一代海上风力涡轮机预计单机容量为 20 MW,转子直径为 275 米。同时,报告预测,单机容量17兆瓦、转子直径超过250米的海上风电场有望在2035年左右正式投入使用。一旦达到,海上风电成本将进一步上涨。减少。
不过,Henrik Stiesdal 也指出,海上风力发电机技术仍面临发展瓶颈。现有的海上风电供应链、基础设施不足、原材料短缺、物流运输等不足可能会限制海上风电技术的发展。
现有计划难以满足减碳需求
报告称,在各国现有的海上风电政策框架下,未来10年全球将新增35亿千瓦海上风电装机容量,相当于现有规模的7倍多。与该机构去年发布的报告相比,这一预测将未来十年的预期装机容量提高了15%。
尽管海上风电装机规模正在以可观的速度增长,但报告也指出,目前的增速仍难以满足既定的气候目标。
根据国际能源署和国际可再生能源署最新发布的计算,若要将全球温升控制在1.5℃以内,全球海上风电装机容量需要达到20亿千瓦到2050年,但据全球风能理事会估计,目前全球装机容量不到这一目标的2%,甚至到2030年,全球海上风电预测装机容量也只能达到这一目标的13%。
为此,全球风能理事会呼吁全球海上风电装机容量过去一年保持稳定增长势头,但各国仍需更加积极地推动海上风电发展,助力实现碳减排目标.
西门子歌美飒可再生能源海上业务部首席执行官马克贝克尔表示,无论是成熟还是新兴的海上风电市场,都需要对海上风电行业制定更明确的政策指导和监管框架。政府应与行业合作,减少海上风电项目。同时,成熟市场应分享更多实践经验教训,帮助新兴市场建立合理优化的海上风电市场机制。
报告还强调,为实现零碳目标,各国政府需要改善海上风电产业发展的政策环境,简化规划审批流程,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加大投资力度。在电网等相关基础设施中。(记者李利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