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上海电气制造的核电蒸发器。近年来,上海电气集团加强核电、风电等核心产业信息化建设,推动制造业向制造服务业转型。
上海电气集团有限公司(简称上海电气)作为中国最大的装备制造企业之一,产业众多,产品分布在电站设备、输配电设备、重工设备、轨道交通设备等领域。 、电梯、机床、印刷包装机械等诸多领域。上海电气集团副总裁兼首席技术官黄欧认为,上海电气一直存在“弱电强电”的现象,这也是国内装备制造业的通病。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改造是弥补这一不足的重要手段。
搭建一体化平台
上海电气涉及多个行业、多个工厂。在企业信息化管理中,面临各子公司和业务部门的业务数据独立、系统技术平台不一致、信息沟通困难、业务无法协调等问题。
针对这些集团型企业的业务管理协调问题,上海电气打通了集团总部、产业集团、企业三级管控模式,实现了三级垂直整合。各个业务之间,整个业务操作流程和业务蓝图模板也是统一的,实现了各个业务之间的横向整合。通过这种方式,上海电气搭建了一个集团共享的综合信息平台。
黄欧向《中国电子报》记者介绍,这个综合平台帮助上海电气建立了统一的信息化规划,分两个层面实施。
在集团层面,推动业务数据共享,支持战略目标的实现;促进集团业务管理规范化,实现控股公司和并购的有效管理上海电气中央研究院服务机器人分院,支持境内外业务拓展;避免共享信息建设资源,降低建设风险;专业的共享服务还能保证服务质量,降低整体运营成本。
在业务单元层面,分阶段实施综合信息平台应用,支持企业科研、生产、供应、销售、服务等业务运营和发展。也保证了业务操作流程的规范化和规范化,提高了企业的整体运营效率。
当上海电气风电公司在江苏东台和黑龙江北安投资设立新公司时,通过集成平台的快速复制,在一个月内,这家新风电站打破了上海风电的地域限制,实现了跨区域的协同业务管理。
产业转型升级
“我们一直在思考下一步应该怎么走,传统产业怎么转型,新兴产业怎么发展。” 黄欧告诉本报记者。上海电气在对德国倡导的“工业4.0”进行深入调研后,确定了产业转型升级的新战略,将弥补工业2.0,产业3.0普及,产业4.0示范作为新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除了通过上海电气中央研究院等技术中心进行自主技术研发和解决方案开发外,上海电气还计划通过投资并购、与先进企业联合研发等方式提升信息技术能力。.
“集团整体的提升需要较长时间,不同企业的设计信息化进程不同,因此我们分阶段选择重点,从设计入手,实现产品创新,推动实现智能制造。” 机电技术管理部副主任上海于秀峰告诉记者。
上海电气基于设计过程的实力,选择了一些设计过程能力强的企业进行试点。从基础零件加工CAM和二维CAPP,到平台基础制造BOM管理和数字化工艺路线,再到先进的三维制造工艺和数字化协同;从接近行业最佳实践的工艺验证和工艺模拟上海电气中央研究院服务机器人分院,到最终制造知识和工艺的捕捉,一步步推动设计核心能力的提升。
在生产过程中,重点推广使用机器人和自动化系统,持续推进数字化工厂。上海海立(集团)有限公司自1993年尝试使用工业机器人以来,目前已有180台左右的生产线。历时2年,实现原空调压缩机生产线分段智能化、柔性化改造,大大提高了海立的生产效率。
另一个重点是对服务的扩展。黄欧告诉记者,服务型制造业是未来的必然趋势。通过服务,制造企业拉长了产业链,直接面向最终环节的消费者应用层面。
这在上海三菱电梯有限公司上有很直观的体现。随着房地产市场的降温,三菱电梯遇到了产能瓶颈。无法依靠销售来推动增长,三菱电梯转向服务。三菱电梯依托自主研发的电梯控制技术,解决电梯故障诊断、电梯性能诊断、远程音视频融合传输和电梯个性化维护吊车,实现了服务化转型。目前,服务业务收入已占三菱电梯总收入的19%左右。
智能定位
上海电气是一个拥有众多不同行业类型的集团,从小批量的个性化生产到大批量的流水线生产。可以说,由于其复杂性,上海电气在实现智能制造的道路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黄欧将企业的智能化转型概括为两个方面。要么作为甲方,采购设备和解决方案,完善自身企业二手吊车,推动集团转型升级。或者作为乙方,将内部公司孵化的数字化解决方案提供给同类型的其他公司。目前,上海电气仍处于甲方为主体的阶段。
但对于未来的发展,上海电气有着明确的战略路线和工作重点。
一是实现产品智能化,从产品到产品的系统转型。在上海电气未来的产品中,“智能”和“互联”将赋予产品监控、控制、优化和自动化的新功能。
二是制造智能化。未来,上海电气将从传统制造向智能制造转型。通过从企业管理、制造执行到控制和装备层面的高度互联,将新技术与工业生产紧密结合,优化工艺流程,实现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生产,提高制造的效率和灵活性. 自主智能制造完成后,上海电气可能会从制造产品转向为制造此类产品提供解决方案,以应对竞争和潜在的产能过剩。
更进一步的是服务的智能化,让上海电气实现向制造服务的转型。通过在产品中嵌入传感器、处理器和软件,在线收集产品运行数据,优化原有的设计、营销、制造和售后服务流程,创新商业模式,重塑价值链,与上海电气共建新的价值链。核心生态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