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营交易:高盛文化转型的源头
商会:QE3 笑里藏刀
● 上一轮风电设备公开招标,国内企业报价每千瓦5200元左右,外资报价高达6200-7000元,每千瓦高出20%-30% .
过去五年,中国风电设备行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04年装机容量只有76万千瓦,2009年可能达到2000万千瓦。竞争格局也在短短几年内被改写。2006年,外资风机新增市场占有率超过55%。到2008年,主角已成为国内企业和合资企业,达到76%。
市场人士都承认,风电设备行业的惊人增长与相关政策支持和影响密切相关:《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财政专项资金、发电成本分摊制度、大风电场购买大型风电场时应选择“70”。“%风电设备国产化率”等一系列鼓励政策措施火上浇油,使得中国第一家风机制造团队——金风科技(002202,股份)、华瑞风电、东方电气(600875,股份)、
不过,去年8月26日,国务院常务会议特别提醒:风电等新兴产业有重复建设的趋势,这似乎是个不祥之兆。而且,风机厂商现在也有很多顾虑:本土企业之间的价格竞争越来越激烈,国外企业不断降价,政府对风机市场的激励政策也在不断调整。
昨日,《第一财经日报》报道称“风电设备国产化率超过70%,未来竞争将更加激烈”。也有业内人士致电记者询问,目前风电场招投标政策是否不会改变。
接下来的问题是,未来五年我国风电装机容量是否会继续以每年70%以上的惊人速度增长?中国企业能否保持领先优势?外资企业有哪些机会?
带着这些问题,记者及时联系上了中国风能协会秘书长秦海燕、维斯塔斯中国区总裁唐马雷、湘电风能有限公司市场总监邹常宁、秘书长蔡晓梅等。金风科技总经理。
1 正如预期的那样
2005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风电建设管理有关要求的通知》曾规定:“风电设备国产化率必须达到70%以上,不符合要求的风电场。设备国产化率不允许建设。”
国家发改委现已取消70%的国产化率。应该如何看待这一政策变化?将对中外风电设备制造商产生怎样的影响?
邹常宁:我个人认为这个政策的变化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观察。首先,70%的国产化率限制实际上促进了中国企业装备技术的升级,巴西等一些不发达国家也实施了这一政策。其次,取消该政策是必然趋势,有利于公平竞争。第三,过去几年风电设备企业,国内一些风电设备制造商是否真的实现了70%的国产化率是一个问号。由于其轴承、逆变器、发电机等零部件均采用国外产品,国产铁塔也被纳入国产化,国产化率勉强达到70%。
秦海燕:这个政策的取消可能不会改变现有的风电设备竞争格局。因为无论是外资企业还是内资企业,“国产化率70%”的要求都不再是问题。两三年前,外资企业已经满足了这个要求,他们的本土化生产也可以帮助他们降低零部件采购成本。
就外资在华投资市场结构而言,维斯塔斯、印度苏司兰、歌美飒、Nordex、西门子、通用电气等全球前十大企业相继进入中国,70%的条件并非如此。一个限制。国家取消这项政策也在意料之中。
Don Marle:维斯塔斯的全球商业战略是“在任何地方生产,在哪里销售”。因此,这一政策变化不会对维斯塔斯在中国的生产产生影响。目前,维斯塔斯在全国的平均国产化率已超过80%,目标还在不断提升。此外,我们也非常重视在中国的本土化生产。新建成的控制系统工厂目前仅在中国、西班牙和丹麦生产。同时,维斯塔斯还在北京设有供应链采购团队和生产工程团队,负责控制系统零部件的本地适应性开发以及与本地供应商的合作。
政府此前“国产化率70%”的政策,不仅有利于推动本土化生产,引进先进的风能设备制造技术,也有利于加快本土风电设备零部件供应链的国际化进程。行业整体健康发展意义重大。
2 性价比
多年来,政府制定并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政策,如风电上网电价、拨出部分财政资金支持企业研发等。相应地,2007-2009年国内风机厂商的市场份额也呈现出压倒性的趋势(占据国内市场份额的50%以上),2009年的市场份额可能会超过70%。外资发展不好。这是一系列政策出台造成的吗?
秦海燕:目前,我国的招标程序和内容是公平、公开、透明的。即使是国内风电场竞标者也不能放弃质量和成本,盲目选择国内企业的产品。他们一定是在寻找性价比最好的设备。
事实上,外资风机制造商在近几年国家组织的风电招标中未能拿到订单的主要原因是无法在性价比上与中国企业竞争。
外资企业虽然在技术和质量上具有一定的优势,但其价格却远高于国内。例如,在上一轮风电设备公开招标中,内资企业每千瓦报价约5200元,而外资企业报价则高达6200至7000元。一千瓦会高出 20% 到 30%。设备成本还是很高的。
因此,可以说,外资企业拿不到订单,并不是因为招标条款或国家特殊的政策支持。外资企业应该反思为什么自己的成本不能降低。所以关键问题仍然是“性价比”。
蔡晓梅:外资企业的产品价格比较高。此外,一些外资企业这些年其实也进入了中国市场,但本土化的速度相对较慢。中国企业在本土化研发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
Don Marle:我认为维斯塔斯过去几年在中国市场取得了丰硕的发展,公司设定的经营目标也在不断实现。此外,生产设施、组织和能力建设正在按计划快速发展。上述方面为确保国内市场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邹常宁:目前国内企业的发展速度确实惊人,但另一个现实是竞争非常激烈,企业之间的价格战是血腥的,有的企业已经接近亏损。这都是市场无序竞争造成的。引起的。我个人也很担心,我们的电价补贴相比欧洲来说并不高,这可能会导致风电设备制造商大规模倒闭。因此,我们可以看到一些风电设备制造商转向了风电场的运营,因为在目前条件下,风电场的利润高于风电设备制造商的利润。
3 浓度
中国企业从2005年到2009年能发展这么快的原因是什么?目前认为成套风电机组产能过剩。风电发展会受到限制吗?下一阶段国内企业将面临哪些挑战?
秦海燕:关于“过剩”的问题,我认为中国风电新增装机容量发展非常快是这样的:2008年是世界第二大市场,2009年的数据将在中- 一月下旬。,我们估计它将成为全球最大的风力发电机市场,达到约2000万千瓦。
到2020年,非化石能源在一次能源中的比重提高到15%。这是一个非常高的目标。为实现这一目标,我们认为风电装机容量应达到1.2亿至1.5亿千瓦。如果到2020年1.2亿千瓦,未来10年每年新增装机容量至少为1000万千瓦。因此,我们的国内市场潜力巨大。
此外,国外市场也在加速增长。世界上许多国家已将发展风能等可再生能源作为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举措。
邹常宁:关于未来的市场格局,我个人认为下一阶段的对外投资也不是没有机会。可以说,价格购物的结果是制造商将继续压缩其零件的成本。
外资企业使用可靠的轴承,而一些中国主机厂则使用廉价的轴承来降低成本二手吊车,以获得足够的利润。这样,在2到5年内,中国的整机都会出问题。如果发电效率不如国外设备,风电场会计算综合效益账户,如发电效率、维护成本等,但会选择国外产品,最终将中国企业推向市场公司的股份就是这样。
另一个趋势是,未来行业集中度会提高。市场上有70多家OEM,但现在三大公司(华锐、金风和东汽)占据了50%的市场份额。未来,国家政策仍将向优势产业倾斜。政府原则上不批准新建整机厂,重点扶持2.5MW及以上风电整机及轴承企业。政府希望培育一些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这是一个非常明显的趋势。
4 大规模
什么是下一代风能机会?会不会向2兆瓦以上的大型机组发展?新一代风机的研发和制造对中国企业来说是否是一个挑战?
秦海燕:应该说,风电技术在全球范围内还远非成熟技术,创新发展的机会很多。扩大只是一个方向,其他方面,比如新翼型的研发、先进的控制技术、叶片设计的新传动方式等;碳纤维等新材料的应用;在线监控、故障诊断等运维方法的改进等吊车出租,是当前研究的热点。或许四五年后,现有的技术就会被颠覆。但总体目标是提高可靠性和效率,逐步降低成本。
邹常宁:“大规模”是一个方向,但我总觉得市场是“炒概念”。因为土地资源就这么多,2.5兆瓦到3兆瓦已经很大了,再大一些交通会很不方便。而且,有了更大的设备风电设备企业,我们的叶片和轴承制造能力真的能跟上吗?更大规模的风力发电机将用于海上风电场,这可能是未来的发展方向。湘电、金风等中国企业也在开发一些项目,将缩短与国外先进海上风电厂商的差距。
蔡晓梅:风电机组未来的发展可能是这样的:陆上(风电机组)还是以5MW到3MW的产品为主;较大的机组适用于海上发电。但是,海上风电目前还不是很经济,超大型风力发电机组的发展还需要一段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