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3月,在一片大好的春光里,三航局宁波分公司银川文化园项目部正加紧进行建设。然而,党支部副书记陈其剑却心事重重。他没有等来云南怒江傈僳族工友的消息。按照去年底的说法,工友们应该早就到了。
带着疑问,他打电话给傈僳工友们的联系人胡秀花,“傈僳工友们为什么都不来了?”胡秀花笑着答道,“正要跟您汇报,他们在银川文化园学到的技能派上了大用处,家门口的工地都抢着要人呢,他们都找到了工作!”“这是好事啊!”听闻傈僳工友们“回家”扎根,一种由衷的欣慰和高兴在项目部党员们内心升腾:我们为当地输送了一支“带不走”的人才队伍!
扶贫攻坚大旗所指,便是党支部行之所向。2020年,根据三航局扶贫攻坚工作部署,党支部成立工作小组,精心编制就业扶贫专项工作方案。重点针对“让傈僳族同胞做什么工作?他们能获得什么?又将为银川项目建设留下什么?”等问题。
党支部的帮扶工作从思想转变、技能提升、融入团队等方面入手,发挥“两个作用”,即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让党组织优势在精准扶贫一线得到充分发挥。
2020年6月,为了帮助云南怒江福贡县31名傈僳族同胞脱贫致富,项目部专门租赁一辆大巴车,党支部副书记陈其剑和一名党员往返2600公里,将31名傈僳同胞接到银川文化园项目部就业。
除了精心准备食宿用品,让这些工友们拎包入住之外,“技能”成为就业扶贫的重点。“他们都是第一次走出大山,上岗就业成了‘老大难’问题。”银川文化园项目经理孙权说。
党支部决定“两条腿”走路——理论培训和实际操作相结合,让他们尽快获得技能。晚上,设立“傈僳学堂”,集中开展劳动技能、普通话、卫生文明等素质提升培训,选派经验丰富的党员骨干从理论上来强化他们的知识储备。白天,在现场专门安排技术人员手把手教他们工艺操作。
“授人以渔”的模式很快见效。由党员技术骨干组成的“导师团”,从基础垫层开始教起,钢筋铺设绑扎、模板架设安装、混凝土浇筑、模板拆卸、直至最后二次结构砌体,完整的现场教学,让傈僳族工友学到了真正的技术。工友霜龙军头戴安全帽、身着三航工作服,聚精会神地做钢筋绑扎作业,得到总工郭金双的认可后,他笑得跟孩子一般,脸上闪现着自信,干得更起劲了。从一个在山地上种包谷谋生、连汉话也不会讲的农民,到熟练的钢筋工,短短3个月,让霜龙军彻底变了样。
后来,在“傈僳学堂”的优秀学员评比中,霜龙军获得项目部扶贫攻坚“本月之星”荣誉。他感慨地说,“到这里我才真正明白,窝在山头,靠救济,一辈子也脱不了贫。现在掌握了一门技术,还拿到奖状,我感到光荣!感谢党和国家,感谢三航!”
到底工友们学得如何,还将面临一场“大考”。2020年底,项目部将一个500平方米的附属设施交给这支由31名傈僳族工人组成的施工队。令项目部惊喜的是,这群工地新人干出来的活甚至比其他施工队干得还漂亮。经过十多期的“傈僳学堂”培训,傈僳族施工队钢筋工、木工、架子工、泥瓦工等工种的工友全部合格上岗。
在这场与贫困决战决胜的战斗里,一批批本土技能人才如春笋般冒出。工人们学到了新技能,有了稳定的收入,在家里已经盖上了新房,一些优秀的傈僳族工友甚至走向了管理岗位,初步形成一支成规模的建筑施工队,拿到了更多的施工项目,改变了贫困的命运,走向新的生活。
从接送傈僳工友,到整天操心工友技能提升等问题,再到手把手现场教授技能。项目部的党员们在这场战斗中,牢记家国使命,发扬奋勇争先精神,在远方的荒山里种出了希望,见证了脱贫攻坚带来的巨变。
来源:宁波分公司图文:陈其剑 史朵朵编辑:王心慈